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员往来更加密切 民心相通增添双边关系活力

2017年11月12日 10:0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崔玮祎

  数据显示,2016年中越各领域人员往来人数突破400万。中国驻越南使馆领事部主任刘鹏举告诉记者,今年中越人员往来人数迅速提升,双方在旅游、经贸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往来密切。

  近年来,中国一直是越南最大的游客来源地,占访越外国游客总量的20%至25%。国航、南航、川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开通了中国大陆至越南主要城市的航班或包机,其中下龙湾、岘港、芽庄、会安等地越来越受到中国游客青睐。会安——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延续着中越两国民众的友好交流。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汉字和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在古镇随处可见,拜访中华会馆、广肇会馆的宾客络绎不绝,商家更是专门打出中文标识来吸引中国游客。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喜欢赴华旅游。在胡志明市生活工作的越南导游阿荣说,现在很多越南人都喜欢去中国旅游,每个月经他办理手续赴华的人数要达到数百人。他说,目前公司很忙,因为已经要开始为春节的业务作准备了。

  由于文化相通、地理相近,中越两国人文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处统计,目前在越中国留学生数量超过千人,每年在华享受各类奖学金的越南留学生人数达到数百人。中方在越南河内大学设有孔子学院,赴越教授汉语的教师志愿者达数十人,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与越南高校签有合作协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越南语教师陈继华在今年9月份开启了为期8个月的访学生活。虽然是教授越南语的老师,但他之前从没有在越南长期生活学习过,他希望通过在越南的生活工作能更好地了解越南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将这种真实的感觉在日后的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来自河内的大学生阮碧芳利用这个暑假到昆明参加文化交流。她对昆明新鲜的空气和丰富的绿色空间印象深刻,“这里花开四季,非常美丽”。阮碧芳说,她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她已经决定毕业之后到中国读研究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发展规划对接取得积极进展,中越民间交往丰富多彩,每年两国赴对方国家表演的艺术团数不胜数,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在越南广受欢迎。

  中越经贸往来是中越务实合作的推动器,中越商务往来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南方航空河内办事处总经理陈亦英介绍,目前南航开通的广州至河内、广州至芽庄、北京至胡志明市多个航班中大部分乘客都是往返中越两地的公务商务客人。特别是广州至芽庄航班,因为永新一期电厂的缘故,大量中方技术和施工人员需要经常往返中越两地。直航的开通极大便利了中方人员的出行,避免了需要多次转机的麻烦。

  在中国银行胡志明市分行工作的越籍员工马佩玲说,她从毕业至今已经在中国银行胡志明市分行工作了12年,公司每年都会定期安排员工去北京、上海等地培训,以提升业务能力。她已经去过北京、上海等多地学习,每次培训回来的收获都很大。马佩玲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希望能长期在中行工作。

  越南中国商会胡志明分会会长翁明照说,他在越南的17年时间里见证了商会会员从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00家,经贸人员交流的日益深入带动了中越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越两国人员交往日益紧密将为中越进一步务实合作注入新的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崔玮祎)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