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动"十亿人恢复力联盟"与"一带一路"协同互补

2017年07月18日 10: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7月18日讯 2017年7月14日,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后行动:中国大连国际论坛在大连开幕,此次人道主义国际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办,旨在集聚国际资源,推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形成的“十亿人恢复力联盟”项目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协同、相互补充,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人道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陈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哈吉·阿斯·斯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执行副理事长潘峙钢等领导和专家,来自阿富汗、孟加拉、斐济、意大利、伊朗、伊拉克、缅甸、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德国等国,以及国内多个省及自治区的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重要代表出席此次论坛。 

  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陈竺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2016年成功举办的世界人道主义峰会是人类人道主义行动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在峰会当中国际社会达成了非常多的重要共识,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必须要把达成的共识转换成具体的行动,因此本次大连论坛非常重要。他表示,目前全世界范围有众多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组织,也有众多人道主义志愿者。但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目标,还需要更多的支持。目前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已经有蓝迪国际智库以及蓝天救援队等国际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有效地推动了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此外,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为红十字会人道主义行动提供了一个黄金机会,得以继续扩大影响力及覆盖面。中国红十字会可以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密切合作中,加深国家与国家、人民和人民之间的沟通,提升人道组织国际形象,这是我们必须为国际社会做出的贡献。

   

陈竺在开幕式上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她指出,在2016年举办的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形成“十亿人恢复力联盟”项目,旨在为增强十亿人的恢复力而采取相关措施,获得了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为落实峰会成果,召开了本次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后行动·中国大连国际论坛。本次论坛旨在通过对各国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推动“十亿人恢复力联盟”项目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协同作用、相互补充,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人道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赵白鸽主持论坛开幕式。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哈吉·阿斯·斯伊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国际上重要代表齐聚一堂,证明了当前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发展如火如荼。他认为,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实际上还有一层含义,即和平与人道的丝绸之路,是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之路。在过去的几周当中,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影响范围很广;而在叙利亚和也门,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方也在遭受着动荡和战乱,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发挥国际人道主义的作用。目前在国家地区层面和全球层面,都已显示出领导者的作用,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网络,有1700万志愿者,而在亚太区域我们就有40个国家红会,12万个分支机构,和900万个志愿者。希望未来国际联合会与中国红会及其他姐妹国家红会,包括与蓝迪国际智库等国际性合作组织一道,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哈吉·阿斯·斯伊在开幕式上致辞。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突发事件应急预防管理模式,他谈到,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立了涵盖中央和地方,上下统一,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机构。而我们红十字会系统的紧急事件响应预案,在中国的应急预防管理体系当中,也早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非常期望在未来扩展与蓝迪国际智库等国际化平台组织的合作,发挥市场机制和平台资源的作用,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全面提高我国境外安全保障能力,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打造和平丝绸之路。

闪淳昌在开幕式上致辞。

    意大利红十字会主席弗兰西斯科·罗卡在演讲中指出,对于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人道主义组织来说,当地化和本土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现在的世界当中,出现了非常大的变革,也面临着很多人道主义危机和挑战,同时整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扁平化,各个国家相互影响。我们必须要学会共同应对这个挑战,要相互学习,要共享各自本地化的信息和资源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国际性灾难。同时需要调整和适应找到更好合作伙伴,与国际化的智库等平台组织开展合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有利于集聚资源获得合力,共同应对灾害。

弗兰西斯科·罗卡在开幕式上致辞。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本次“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后行动:中国大连国际论坛”是蓝迪国际智库继2016年9月“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后行动·中国德宏国际研讨会”后主办的又一大型人道主义国际论坛,它的成功召开将有利于集聚国际资源,推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形成的“十亿人恢复力联盟”项目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各国对人道主义的需求,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人道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