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历史悠久基础广泛 推动印尼中医药产业顺利发展

2017年07月11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田 原

  核心阅读

  印尼中医药产业有着历史悠久、基础广泛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目前,印尼各界有识之士已行动起来,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推动印尼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么多人排队!”记者好不容易在雅加达迷宫一般的中国城里找到了一家口碑不错的中医药店面。

  别看店面小,里面别有洞天。小店分为前、后两个功能区:后面有中医师坐堂出诊,患者候诊的小马扎顺着隔壁几家店面的后门一字排开,就这样还是必须得提前48小时电话预约,要是想直接登门就诊可实在是人多难以满足需求。店前铺面是老板带着夫人、儿女等一大家子忙着为患者们现场抓药。一墙壁存放药材的四方木头小格子颇为壮观,另一边则是琳琅满目的各类中成药柜台。

  “草药有印尼自产的,也有从中国进口的,中成药一般要从中国进口,每个月都得去广州进货。不过,我跟你讲哦,同仁堂、胡庆余堂、云南白药跋山涉水到了这里,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的。”小店陈老板是印尼华人,一口福建乡音,“现在中医药在印尼实现产业化经营还有难度,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作坊做起来都还很辛苦。”老板说得不无道理。

  目前,印尼中医药产业化之路并不顺利的症结何在?

  首先,中医药产业定位不准确,只是作为一种民间保健手段和对现代医学的补充,无法全面体现中医药的产业价值。其次,印尼属热带国家和海洋性气候,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正是因为地理和气候原因,草药规模化种植困难重重,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次,印尼政府仍对草药和中成药进口有较多限制,加之其自身监管力度不够,以致中药市场秩序混乱甚至走私严重,市场上完成正规注册的“行货”不到三成,药价高、品种少、质量差等现象掣肘药企发展。

  此外,中医药在印尼实现产业化还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印尼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执业资质的认定均十分困难。全国仅一所正规中医学院,每年仅能培养100多人;印尼各地1000多名中医师,其传授方式多通过父传子、师传徒、自学成才等方式,中医药机理、药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严重匮乏,更未涉及如何将传统中医药融入国际健康产业研究中;中医师不像西医那样能获得完备的执业认定,一名中医师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学位就不能在正规医院执业,即便在雅加达的私人诊所内也不允许执业,故中医人才流失严重,甚至开始出现后继无人现象。

  然而,中医药产业在印尼做大做强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历史悠久、基础广泛。印尼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人对印尼中医药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史料载,五代后唐时期,随着大批华裔移居印尼,中医药在印尼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明朝郑和下西洋后,中医药进一步在印尼发扬光大,并开始获得非华裔居民的信任,政府也把中医药列入印尼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组织众多、活动频繁。印尼政府为了发展传统草药,将为数众多的药业组织整合为具有官方背景的印尼传统药业公会。此外,印尼中医协会、印尼针灸协会等民间组织也通过维护会员权益、开展内部教育与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合作等各类活动,在印尼乃至东盟有了一定影响力。第三,观念更新、前景乐观。随着印尼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中产阶层规模不断壮大,对健康和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上升,绿色草药有望成为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为做大做强印尼中医药产业,印尼各界有识之士已经行动起来。一是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印尼前总统苏西洛访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时特意表示,非常希望在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方面得到中国政府的帮助,把开发中草药、提高中医水平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印尼,为印尼民众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二是搭建正规交易和国际交流平台。例如,近年来脱颖而出的印尼国际中医中草药学术交流及保健产品展,虽然参展商不过数十家,但却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国,还借此强化与美、欧中医药组织的联系和往来,并鼓励印尼中医药企业积极参加东盟各国中医药界定期联合举办的“东盟中医药学术大会”,探索中医药的标准体系对接、中医药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之路。

  “50多座城市,5000多名患者,这就是我在印尼的足迹。”毕业于天津中医大学的唐医生来印尼5年多了,除诊疗外,还经常作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培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一条安康、幸福的丝路,衷心希望中国的中医药技术能被‘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朋友们接受和传播,印尼的各大医院有一天能建立中医科室,因为这不仅将治愈更多的患者,给他们带去幸福和安康,还可以促进中印尼两国在医学和人文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本报驻雅加达记者 田 原)

(责任编辑:于跃)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