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达沃斯论坛采访札记:拥抱数字技术就是拥抱明天

2017年06月28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敦 临

  大数据是21世纪的“钻石矿”。尤其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医疗、教育、交通等各行各业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拥抱数字技术就是拥抱未来,达沃斯论坛与会者对此观点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

  “终于进球了!”达沃斯论坛会场三层,不少人在排队挑战华为机器人,希望在气悬球比赛中能射进球门。记者驻足观看了一会儿,人类挑战者的成绩不敢恭维,偶尔的进球便会赢得欢呼。来自华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机器人在打气悬球时交流的延迟时间仅为1毫秒——比人类大脑向手臂发出指令的速度快10倍。

  拥抱数字技术就是拥抱未来,达沃斯论坛与会者对此观点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

  数字经济带来颠覆性转变

  “过去5年来,数字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各行各业。”惠普战略与风险投资高级副总裁Vishal Lall举起手机说道:“这个小设备改变了我们听音乐、看电视的方式和习惯,这一切都是数据驱动的。”

  资料显示,过去两年来人类创造的数据几乎是历史上的总和。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举例说:“1950年时,全球医疗健康数据实现翻番需要50年;2015年,这个数字降低到3年。我们预测,到2030年,仅需要73天。”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医疗、教育、交通等各行各业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数据大爆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大数据时代是基于“计算变得越来越便宜”这一事实,如果说现在是电商时代,那么未来就是“数商”时代。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数据的交易,关注数据交易商。

  中国拥有超过7亿网民,拥有超过5亿手机支付用户,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群体。陈黎明说,面对海量数据,传统的技术与模式根本无法应对,必须借助新科技的支撑。应对数据爆炸性的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令人兴奋还是恐惧

  听完论坛,乘坐扶梯到达沃斯会场一楼,人们会穿过3个门洞,门洞上方分别写着:未来令人兴奋?未来令人挑战?未来令人恐惧?这样的疑问并非空穴来风,机器人会打球、下棋、开车……人工智能似乎能够扩展到一切领域,一种对数字技术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正在产生。

  在“数字经济”论坛现场,就有一位听众向陈黎明发问:“机器人如此强大,我们这些从事咨询工作的知识性人才,将来是否会面临巨大挑战?”陈黎明的回答是:“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这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都曾产生这样的争议。我个人认为,不应过分焦虑。1900年,美国4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但现在仅有不到1%的人在从事农业。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让一部分农民改行了。科技发展虽然会让部分岗位消失,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

  消除信息孤岛才有智慧地球

  数字时代什么最值钱?当然是数据。

  “李克强总理把大数据看作是21世纪的‘钻石矿’,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数据更为重要。”孙丕恕认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便民服务等,都要抓住数据共享开放这个“牛鼻子”。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大数据已行进在快车道上,但“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孙丕恕认为,要想让数据创造价值、改变闲置状态,就需要打通信息孤岛。

  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地球,都是为了普惠大众。瑞典企业与创新大臣米卡尔·达姆伯格认为,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要关注人的需求。他建议,从事数字经济的企业更加重视社会责任,让大众了解到数字技术将带来的益处,赢得大众的信任,确保开放、透明、共惠的发展。 (敦 临)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