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印尼马鲁古群岛的安汶市地处边境,发展相对落后,是本届印尼政府落实可持续发展2030年目标的重点地区。图为刚放学的当地小学生,他们有的因家境贫寒没有鞋穿,但在校服和书包等涉及教育的事上,家长们却舍得给孩子花钱。 本报记者 田 原摄
东盟成员国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重点投资教育和科技领域,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在这方面的合作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了跨文化、国际型人才
东盟如何参与并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东盟副秘书长穆赫坦表示,东盟一直致力于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并将协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委员会,共同探索扩大《东盟2025年愿景》与《联合国可持续2030年议程》共识,“不断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比如建成一体化市场、提高互联互通程度、强化金融合作、完善风险共担机制等,均有助于加速地区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目前,东盟成员国在贯彻落实上述发展目标时,优先聚焦“以人为本的发展”,并将提高民众福祉作为东盟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例如,东盟经济共同体非常重视熟练技工的培养和就业情况,就是为了推动成员国之间经济融合发展,共同解决贫困和增收问题,防范产生新的边缘群体。
穆赫坦强调,东盟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人为中心来强化对东盟未来的软投资,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基建、能源领域的硬投资还要重要,当前的投资重点就是教育和科技两大领域”。
正因有此认识,加之地理相近、文化相通,近年来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中国和东盟间“以人为中心、以人才为重点”的合作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已成其中一大亮点,中国—东盟已连续8年举办教育交流周,签署了近800份合作协议。作为第一所中国重点高校海外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13年立项,2016年2月份迎来首批东盟国家新生,成为中马教育合作的旗舰项目。该校校长王瑞芳表示,分校将助力马来西亚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并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跨文化、国际型人才。
这一合作事关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落脚点是就业。目前,中国与泰国、马来西亚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与印尼等国的相关协定正在推进之中,这为中国和东盟间新一代人才的就业打下了制度基础。
“你一定要去我们的教育基地看一看,那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印尼青年,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公司。”格力(印尼)的副总经理文侃告诉记者,格力与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共同建立的希望语言学院于2016年启动了人才培养合作重点项目。该学院是目前印尼唯一同时拥有汉语言本科和汉语言专科两个中文专业的高等院校。院长陈慧珍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规模本地化的人才作为支撑,到2020年,学院首批本科毕业生将以在印尼的中资企业为重点就业方向,进而成长为服务中印尼友好合作各领域的翻译、文员等应用型人才。
行动起来的不止格力一家。近年来,包括华为、小米等一批“走出来”的中国品牌企业,均认识到对当地人才资源的投入和支持,是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中方助力东盟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记者日前走访了诸如马鲁古、北苏拉威西、东加里曼丹等印尼偏远岛屿和边境地区。虽然很多地方连像样的公路都不通、连24小时供电都不能保障,但中国手机品牌OPPO的门店和维修中心却随处可见,且员工全是当地小伙儿和大姑娘。据了解,OPPO(印尼)从刚建立时不到10个人,已发展成为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雇佣几千名本地员工的“中国品牌+印尼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刘彬表示,除少数几位高管和高级工程师来自中国,全部使用本地人才,“在人才本地化上加大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企业扎根印尼、长远发展,也有利于两国人民间相互学习、增进理解”。(本报驻雅加达记者 田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