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大选乱象迭出 看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危机

2016年10月08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11月8日选举日的临近,美国主流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大选进程。透过美国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负面选举特征更加突出、“政治极化”导致选民日益对立、两党要员相互“投敌”彰显政党恶斗、首场辩论爆发激烈“互撕”与“对战”更使民众对两党候选人的信心创下新低。美国大选中的种种乱象,既显示了美国政治与社会的分裂,更反映出美国政治与社会危机难解。

  自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自推出总统候选人以来,希拉里、特朗普的“负面选举”策略便大行其道,使得“美式民主”在世人面前“丑态百出”。一方面,希拉里和特朗普都有丑闻曝出,“炒作”“失言”更如家常便饭;另一方面,媒体连篇累牍跟踪报道,甚至不惜“猎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受众。竞选过程和媒体报道恰如一个“揭黑”闹剧,真正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严肃议题却鲜有人关注。

  在“负面选举”成为主要策略的背后,则是美国当前“政治极化”导致选民的日益对立。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教授本杰明·佩奇表示,由于受大公司和富裕阶层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华盛顿因“政治极化”和“否决政体”不断出现政治僵局,不能回应民众关切,引发公众的日益不满。

  大多数民众对希拉里和特朗普存在强烈质疑、抵触和反感。调查数据显示,53%的美国人对希拉里持负面评价,对特朗普持负面评价的人则多达63%。全国超半数的选民对两党总统候选人评价如此之低,是大选专家和选举策略师们闻所未闻的。讨厌特朗普的选民认为,特朗普冒犯了更多美国人,包括少数族裔移民、穆斯林、女性等;讨厌希拉里的选民认为,在曾做过第一夫人、参议员和国务卿的希拉里身上,带有挥之不去的、傲慢的精英气息,很多人不信任希拉里的政治诚信。这种怪现象表明,美国民意陷入极大分裂,选民对立日益加剧。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美国选民当前的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民粹思想”的反映,“美国精英阶层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大多数公民的收入却停滞不前,整个美国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美国政治出现了“代表性危机”,普通公民感到民主成了一个幌子,政府被各路精英们暗中操纵,不再真实反映大众的利益诉求。

  从政党层面看,美国两党要员相互“投敌”,使两党史无前例的“恶斗”充分暴露于世人面前。在共和党方面,包含小布什在内的多位共和党大佬都表态称,不会支持特朗普,还劝说“温和派”共和党人支持希拉里;在民主党方面,特别“左”的民主党人也与希拉里这样的传统民主党人格格不入。

  当地时间9月26日,希拉里和特朗普的首场电视辩论更是将今年大选的种种乱象以“激烈冲突”“互撕对战”的方式集中展现出来。《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标题是:“在首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中,希拉里和特朗普对过去以及他们的计划方面发生激烈冲突”,《纽约时报》的报道标题则称:“在辩论中希拉里和特朗普相互攻击”。

  双方辩论的主题是“美国的方向、实现繁荣和保障美国安全”,本该阐释从政理念,但在这场一个半小时的辩论中,无论是希拉里的“邮件门”“健康门”,还是特朗普的“税单门”“大嘴门”,双方却更多地在个人问题上纠缠对攻,并多次打断对方,缺乏实质政策内容。

  分析人士指出,首场电视辩论呈现的“荒诞”场面表明,美国两党政治日益走向僵化,选举成了“政治过场”。从首场电视辩论来看,无论是代表共和党却一直游离于党内精英之外的“圈外人”特朗普,还是有着30年政治根基、保持“政治正确”的希拉里,都把辩论当成了“个人秀”,重党争而轻民意,忽视了选民真正希望听到的执政理念。今年美国大选的乱象迭出,荒诞不经,折射出美国政治面对美国难题的焦虑与困境,美国社会正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无奈徘徊。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