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将为世界提供强大发展动能

——会场内外热议习近平主席关于“五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述
2016年09月05日 07:4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9月4日,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左三)在研讨会上发言。当日,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在浙江杭州举办“实现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专题研讨。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本报记者 王 晋 林火灿 祝惠春 陈果静 温济聪

  西子湖畔,钱塘江边。习近平主席在B20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主旨演讲,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五个坚定不移”的论述,给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前行的脚步稳健坚定,将为世界提供强大发展动能。

  把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听完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就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习主席的讲话全文,还特别把这段话摘录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方案’。”周汉民说,“中国方案”的借鉴意义首先在于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经济发展是万事之本;其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的福祉;第三,发展要与时俱进,政策、策略和战术都应因时而变;第四,发展必须与世界各国广泛协作。

  周汉民认为,中国正在大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次峰会同样强调结构性改革,焦点是提高生产率,激发竞争力。要实现预期的增长目标、挖掘潜在经济增长,主要的方式就是改革。

  以创新释放增长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浙江盘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田宁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讲‘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这句话非常形象”。田宁告诉记者,盘石公司已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授予的互联网精准广告技术发明专利7项、互联网精准广告软件著作权79项、软件产品登记22项。他认为,将传统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的互联网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发展,他们正在打造的“互联网营销生态圈”就是这样的探索。

  田宁说,现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互联网经济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他们将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在网站联盟领域、服务中小企业领域贡献力量。

  绿色应成为发展底色

  “创新、变革、可持续发展等,是习近平主席发言中出现较多的热词,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必须推动新能源发展。”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钱晶表示。

  她说,“能源、环境等问题是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增长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关切。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可行办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的成员,晶科能源在B20峰会上提出两个主旨议题,分别是“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引擎”及“太阳能发电成本低于火力发电,光伏将全面替代化石能源”。

  钱晶还呼吁,推动绿色发展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绿色产业投资发展和融资成本,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并联动上下游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使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这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必须让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目前,我国还需要解决57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牛犁表示,我们既要综合施策,通过发展经济、开展易地扶贫、培育新增长点等举措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也要发挥社会政策的兜底作用,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促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对习近平主席演讲中提出的“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印象深刻。

  东艳认为,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就要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快自贸区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放宽市场投资准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力度,创造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阻碍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拦路虎。必须携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贸易便利化。”东艳说,在全球贸易低迷的背景下,各国应齐力寻找促进贸易增长的钥匙。

相关专题: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