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外舆论热议中国两会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理性务实

2016年03月07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翁东辉 陈 博 王志远 杨 明 赖 毅 梁 桐 田 原

  随着中国两会进程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成为海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海外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理性务实,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大篇幅图文并茂报道中国两会,文章重点解读了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中国今年将通过减税及增加预算赤字来提振经济。报道说,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信心,认为任何问题和困难都阻挠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政府将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到7%区间,说明中国经济有很强的可塑性,仍有发展空间。

  法国媒体报道称,中国务实稳健的经济增长规划获得了法国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法国巴黎银行亚太金融分析师帕斯卡勒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理性且务实”。针对当前中国的实际国情,这一增速可以有效缩小区域与贫富差距,同时也为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减了压”,内需市场预计将因此受益。

  德国媒体高度关注中国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德国《每日新闻》网站报道称,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宣布,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6.5%至7%。这是近2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目标变得“温和”,政府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适度扩大政府财政赤字,以及更加重视环保。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营企业将可以参与供电、通信、交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及公共事业方面的竞争。在这些项目以及金融、税收政策方面,民营企业将受到与国企同等的待遇。

  韩国经济类媒体《Money Today》报道称,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值设定为6.5%至7%,这实际上是向外界宣布中国经济已正式进入新常态。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6.9%,但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7.7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第二年突破60万亿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仍要求中国经济像过去一样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是不现实的。

  《今日俄罗斯》网站的报道认为,中国经济面临挑战,但中国政府有信心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将继续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国有经济在合理框架内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将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灵活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继续深化金融行业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建立管控金融风险新机制、削减过剩产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巴基斯坦多家主流英文媒体集中围绕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出台进行了报道。《商业纪实报》刊文指出,中国政府将2016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至7%的增长区间。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大环境下勇于直面问题并合理调整预期;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的作用仍将突出。

  印尼主流媒体高度关注中国主动调低经济增速目标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系列举措。《雅加达邮报》刊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政府主动调整的结果,中国经济平稳降温表明,中国正努力转变过度依靠投资、贸易、重工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更注重零售、旅游等领域国内消费的驱动作用,“特别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重要信号,即承诺石化、电信、公共服务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这展现了中国政府推进国企改革、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决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国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收入国家”。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