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达沃斯热议"新常态":前进当中列车的速度调整

2015年09月10日 07:3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陈学慧

  一场以“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研讨会9日在年会现场举行,让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偌大演播厅一“座”难求。

  研讨会请来的专家“来头”不小: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晓强;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章;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副主席李晶;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白曼。

  他们针对中国的经济热点问题直抒己见,视角独特,观点精彩。<<点击进入专题

  怎么看中国股市调整?

  李稻葵:中国的股市和西方国家的不一样。对于股市来说,它肯定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但与实体经济并不直接挂钩。

  李晶:中国股市是特别独特的,很年轻,1991年才出现股市,机构投资者还只是小份额。我相信,在今年第四季度就能够看到稳定的信号,现在已经开始看到了一些稳定的曙光。

  张晓强:中国的发展趋势本身就跟西方不一样,因为西方已经是成熟的市场。中国股市很年轻,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坦白来讲,体制运行还不是特别完善。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转型和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习一些好的经验,不管是从中国股市吸取经验还是从国际股市吸取经验。7年前大家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产生了多么大的震荡,所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把股市做得更好。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谢白曼:为何对中国股市动荡这么震惊?是基本面变了吗?是中产阶层没有了吗?并不是的。中国还是这样,基础设施发展特别好,中国投资也特别多,有非常多的存款,有较好的基本面。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而不是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那样会更健康。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新常态不是低增长率,而是一种不同的发展角度,有更好的福利、气候变化应对举措等等。

  王洪章: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前进当中列车的速度调整”,既不是停止,也不是“断崖式”。认为经济趋于崩溃边缘,这是不对的。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现在是7%,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是很高的,这本身对世界经济也是一种贡献。第二,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效果非常好,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了50%,结构调整使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更加健康。第三,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过去相比,今年降低的幅度比2014年降低的幅度更大。这种“新常态”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李晶: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可以做什么?如何刺激经济?我们的货币政策有更多空间,财政政策还有很多能力,中国领导层有更多的方法,比如基础设施、降低贷款利率,我们并不能只是建机场、高铁,还需要专注于软基础设施,比如社会福利等。

  李稻葵:中国经济不需要大量的刺激,经济转型需要“扎针灸”的刺激。我们用“针灸”方法来扎关键的神经节点,因为经济总体来说是很好的。可以在三个领域“针灸”:一是降低借贷成本。应该降低利率,对长期融资工具做一些实验。二是要完成计划中的项目,有些项目拖延了。三是要完成企业改革。

  对中国经济的乐观体现在哪里?

  张晓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有很多挑战,但发展的机遇也很多。经济转型中有了一些非常乐观和积极的信号或趋势。比方说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发展特别快,要比第二产业快得多,很多新型服务业,比如说电商、快递、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即使是制造业,尽管有一些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但高科技制造业实际上在今年上半年上升了10.5%,比平均水平高了4.2%。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会转到更多依赖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对于中国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作用。

  谢白曼: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并不会成为全球唯一的生产机器,而是将成为创新机器。中国比所有欧洲国家加在一起的生物专利技术都要多,中国在创新上有很大的潜力。

  李晶:过去我们比较关注高增长速度,但增长质量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应该更为重要,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和效率的平衡。上亿人从农村生活方式变为城市生活方式,这是最快速提高收入的方式,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有健康的经济增长质量。(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

(责任编辑:史博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