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奏响共建“一带一路”主旋律

2015年04月13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孟翰禹

  奏响共建“一带一路”主旋律

  ——访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常华

  经济日报驻阿布扎比记者 孟翰禹

  日前,阿联酋正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记者就此事及中阿“一带一路”合作专访了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常华。常大使表示,自2012年中国和阿联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驶入了“快车道”,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的特点。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在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

  统计显示,近年来两国贸易额连年攀升,2014年达5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阿联酋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双方在能源、金融、投资、航空、旅游、工程承包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在阿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双方民间交流和文化互鉴也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阿求学,阿国民学习汉语的热情与日俱增,2014年来阿中国游客超过40万人次,两国民间友谊更加牢固。

  常华表示,4月3日,阿联酋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中方对此表示欢迎。中方倡导建立亚投行,是尽可能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的客观需要,中国将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来促进亚洲地区的合作和多赢。亚投行将是由所有成员国通力合作共创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将会广泛代表各成员国的利益,充分借鉴现有多边发展机构的良好做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一定可以打造出一个具有21世纪先进治理理念的新型国际多边机构。

  正如阿联酋官员所说,加入亚投行不仅体现了阿方对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视,而且也符合阿方的自身利益。中阿双方均高度重视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亚投行是促进发展事业的有影响力的国际平台,阿方的加入将进一步夯实其基础,有利于中阿双方将各自在能源、资源、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充分整合,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同时也将拓展双方合作思路、领域和方式,进一步密切两国在金融、投资及工程承包领域的合作。中阿务实合作有了这样一个新平台,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丰富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也有助于推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

  对于阿联酋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常华认为,海湾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目前,阿联酋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态度积极,表示将深入研究日前中方出台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推进两国发展战略对接。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提出的“重振丝绸之路”理念与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阿推行“东向”战略,旨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及与地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阿联酋是地区重要的航空、航运、旅游、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对周边形成辐射效应。中国同阿联酋传统产业方面已有多年合作,近年来在通信、可再生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双方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共同的意愿、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现有的合作规模,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务实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双方应结合各自优势,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找准重点合作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阿联酋早日取得新成果。

  对于今年中阿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前景,常华认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今年两国合作的“主旋律”,必将带动双方在经贸、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围绕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方将与阿方在铁路、可再生能源、油气勘探、高端装备制造、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充分对接,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和人员“走出去”,力争在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阿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更加光明。

(责任编辑:史博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亚太合作共建新未来    2014年05月05日
  • ·奇瑞重工社企共建在郑州启动    2013年04月23日
  •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互利共赢    2015年07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