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全球清洁技术领导者地位面临挑战(上)

2014年02月26日 16: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尽管欧盟依然引领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但能持续多久依然未知。2012年,70%新增风力发电项目和40%新增太阳能光伏电板在欧洲之外装机。在欧盟《2030年气候和能源政策目标》中,布鲁塞尔一直回避提出新的国家可再生能源目标。 

  欧盟正准备制定关于国家支持的新规则,对于像海上风能及太阳能光伏等不成熟技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欧盟内部的能源市场仍旧不完备,不适应去消化这些新的、难以预测的能源。尽管所有人都不希望可再生能源永远被“宠着”,但是人们越来越担心,考虑欠妥的改革将会摧毁过去十年欧洲的一个成功故事。 

  利用可在生能源无疑是欧洲伟大成功故事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在其最近发布的《能源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欧洲申请了40%的可再生能源专利,远超于美国。 

  从2000年以来,风力发电处于净发电量增长的首位,欧洲风能联盟(EWEA)发布的《2013年度统计报告》显示,欧盟风力发电达到1050亿瓦特,甚至比天然气发电量还多。 

  去年12月份,欧洲电联指出,2012年欧盟化石燃料发电量首次占比不足总发电量的一半。目前,在欧盟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作的员工数量达到120万。 

  总之,可再生能源提供一种新的能源,有助于促进欧洲能源独立、创造就业机会及巩固欧洲在创新和技术上的领导地位,是的,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最近,欧盟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已上涨到每年350至450亿欧元(国际能源机构数据显示,2012年为460亿欧元),为了收回此前大规模的公共预算开支,国家政府实施的追溯削减补贴措施,对投资者产生了冲击。 

  随着太阳能光伏逐渐引领市场,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五年间成本下降约三分之二,然而补贴计划却未能及时修订,结果导致投资者获得大量过渡补贴。西班牙等国率先追溯削减补贴,已经动摇了整个行业的核心。 

  按照当前的资源配置水平,由于补贴引发的零售价格下降(委员会在其最近发布的能源价格政策文件中指出,2008年至2012年价格下降了35%-45%)仍超过可再生能源企业所期望的与传统电力生产企业进行竞争的额度,可再生能源价格依然由消费者负担。为了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像德国等免除工业用能大户缴纳绿色税收义务的国家,其国内家庭付出的成本会随之加剧。 

  巨大的赤字  

  然而,可再生能源为维持欧洲竞争力提供了新的空间:委员会在其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能源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为工业设备和贸易流动提供了新的机会”。 

  2012年,在风力发电组件的进出口贸易领域,欧盟呈“强比较优势”,贸易顺差为24.5亿欧元。自2000年起,欧盟在引领风能产业发展的同时,掌握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风能专利。 

  实际上,委员会指出,欧盟拥有一个强大的专利池,其技术出口势头强劲,充分表明了重视创新以及通过研发政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接受viEUws采访时,欧盟气候专员Connie Hedegaard指出,欧盟将会把2014-2020年700亿欧元研发预算中的35%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领域,以达到欧盟所设立的气候和能源目标。委员会正在制定一份2020年后新的能源研发战略。 

  欧盟在风能利用方面很成功,但是太阳能利用却并非如此。2012年,欧盟太阳能组件的贸易逆差为90亿欧元。2011年逆差曾高达210亿欧元。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制品企业SolarWorld副总裁Milan Nitzschke指出,这主要源自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现今中国的产能是全球对太阳能电板需求的两倍。 

  今年2月初,Nitzschke在布鲁塞尔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产量的增长也是光伏电板价格迅速下降的一个诱因。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中国光伏产品涌入欧洲市场,欧盟针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但是,Nitzschke 也指出“我们所失去的更多”。 

  一个总部位于英国的独立研究机构--气候策略组织,在今年2月初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发出警告:欧盟新能源技术领导者的地位正在面临挑战。剑桥大学气候和能源政策中心主席、气候策略组织董事会成员Michael Grubb指出:“欧盟不可能基于廉价的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其必须基于创新和效率参与全球竞争。在众多低碳技术利用领域,欧洲凭借当前的专利占据有利地位,但是风险在迅速扩大,全球138个国家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标。 

  此外,包括澳大利亚、韩国、南非、加拿大、巴西等在内的66个国家,开始模仿欧洲广泛使用的长期保护性电价。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增加了一倍的新能源供给量;美国以煤炭而非可再生能源为代价,换取了页岩气革命的胜利:关于能源份额,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当然,尽管基数很小)。 

  在全球范围内,2000年至2010年联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45%,其中中国增加量最大。这些都是委员会对能源价格研究后发现的事实。 

  同样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并非纯粹的金融负担。2010年,欧盟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大概为300亿欧元,几乎相当于节省的化石燃料进口费用。2012年,欧盟在能源进口方面花费不少于412亿欧元。这比整个波兰的GDP还要高,大部分流入了其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供应商——俄罗斯。通过发展可替代的新能源产业,这些钱就可以用于推进欧洲经济增长及扩大就业。 

  与此同时,没有人(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热情的支持者)提倡过渡补偿。所有人都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并非是需要保护的新生事物。当然,今天多数决策者依然会决定制定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的补贴计划。(未完待续) 

  译自:2014年2月13日 【荷兰】http://www.energypost.eu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毛涛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欧盟光伏大门或将继续关闭    2015年07月21日
  • ·欧盟再启对高通公司反垄断调查    2015年07月21日
  • ·欧盟6月份通胀年率下降0.1%    2015年07月21日
  • ·欧盟将进一步严格碳排放标准    2015年07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