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安倍经济学"还能走多远?

2014年01月14日 1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3年以来,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除中国外,其他金砖国家增速均在3%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经济一路高歌猛进,2013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分别达到3.8%和2.6%,一改此前增长乏力的颓势。然而,在高速增长的背后,日本经济却蕴藏着更大的危机。 

  “安倍经济学”的三大硬伤 

  首先,汇率的大幅贬值并未扭转外部逆差。自安倍执政以来,日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幅度均在16%以上。然而,商品和服务贸易却连续13个月保持逆差,且7月份的逆差规模创近6个月来新高。不仅如此,汇率大幅贬值还导致日本的贸易条件迅速恶化。2013年1-7月,日本的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下降3.4%。 

  其次,超发货币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的比例不高。根据日本央行最新数据,2013年1-7月,日本信贷总额仅增长0.87%,导致企业很难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前两个季度,日本投资环比增速分别为-3.1%和-6.8%。超发货币大规模进出资本市场导致市场波动剧烈。2013年5月23日,东京日经股指大跌超千点,拉开了日本股市大起大落的序幕,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和五年期国债CDS大幅上升,预示日本债券市场也将面临大幅波动。 

  第三,税负偏低加剧政府债务负担。在安倍经济学的主导下,日本政府人为压低税负。2013财年,日本税负仅为22.7%,远低于美英德法等国。尽管低税负与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致,但是政府收入增长乏力致使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2012年,日本政府债务率已经突破230%,如果未来进一步上涨,很可能危及政府信用评级,导致国债利率飙升。 

  日本经济曾经“失落”过么 

  “安倍经济学”背后的逻辑在于希望通过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培育通货膨胀预期,进而使日本经济走出“失落的十年”。然而,这一逻辑背后的前提假设在于日本仍有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的可能,但恰恰是这一前提假设非常值得商榷。 

  回顾日本的发展历史,其人均收入从1960年的469美元增长至1995年的3.69万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52倍。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增速快速下降,美国则实现了互联网革命,导致日本人均收入相对美国再次下降,最低的2007年仅为73.8%。 

  日本人均收入等指标达到最发达国家水平,标志日本经济整体已经接近甚至处于全球产业与技术前沿,早先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很难持续。然而,达到全球产业与技术前沿后,由于缺乏开拓性创新,导致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停滞。 

  日本开拓性创新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梳理日本文献时曾遇到一篇报刊文章,但在引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作者。翻遍整张报纸,除翻译文章由于文责自负而注明译者外,其余文章均没有作者。这种高度组织化和集体化的文化,导致日本个性不足,不利于实现开拓性创新。此外,日本快速老龄化以及资本形成增长停滞也是经济增长失速的重要原因。 

  因此,与其把日本经济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看作“失落的十年”,还不如说是经过历史性繁荣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一种“低增长稳态”的表现。 

  日本经济前途未卜 

  从短期来看,“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提振作用明显,但是近期出现的股市大幅波动以及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等负面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将削弱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2011年第三季度,日本GDP增速曾经超过11%,但后来缺乏可持续增长因素的支持,迅速回落至接近0附近的水平。目前来看,面对外部失衡、投资不振和政府债务高企等挑战,日本经济增速回落的可能性正在大幅提升。 

  从中期来看,日本税负偏低导致政府收入无法与政府支出相匹配。未来如果上调税率,如消费税税率,将进一步削弱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效应,加速经济回归“低增长稳态”。 

  从长期来看,只要日本无法在产业与技术前沿上形成突破,实现开拓性创新,日本经济就很难打破目前的“低增长稳态”。单纯通过超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人为推高经济增长率,最终将导致政府和贸易的双赤字,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健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勾雅文)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