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加紧医治危机后遗症

2013年03月18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严恒元

  随着欧债危机开始减退,欧盟领导人峰会的关注焦点转到了医治危机后遗症方面上来。3月15日结束的欧盟领导人春季峰会少了以往那种应对欧债危机的紧迫感,多了一些对危机后遗症的忧虑。为医治危机后遗症,本次欧盟领导人春季峰会提出了在维持公共财政结构稳固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取向。

  欧盟领导人春季峰会提出这种政策取向,完全是形势所迫。今年初以来,欧债危机开始出现转机:欧洲金融市场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市场信心逐步得到恢复,希腊、葡萄牙等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的欧元区成员国国债与德国国债之间的利差有所缩小。然而,持续4年之久的欧债危机引发了严重的后遗症:欧元区经济再度陷入衰退,投资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失业状况持续恶化。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元区和欧盟的失业率分别上升至11.9%和10.8%,青年(25岁以下)失业率分别上升到23.6%和24.2%。在希腊和西班牙,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失业,一半以上的青年人没有工作可做。失业者如此众多,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欧洲部分经济学家警告说,社会危机是欧盟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就在峰会召开当天,数以万计的抗议者走上布鲁塞尔街头,呼吁欧盟解决青年人失业问题。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表示,欧盟如不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欧洲年轻人将很快会失去对欧洲的信心。

  本次欧盟峰会重点讨论了欧盟经济问题,试图在紧缩财政和促进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成员国在紧缩财政与促进增长问题上就一直存在重大分歧。以德国为首的北欧国家坚持继续实施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而法英等国则提出要欧盟放松紧缩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峰会透出的信息表明,欧盟政策天平正在向促进增长和增加就业方向倾斜,允许部分成员国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扩大生产型公共投资的规模。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峰会期间指出,促进增长与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政府要为此制定详细计划,在增长与紧缩之间寻求平衡,明确优先要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政府有必要灵活运用财政预算,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会上,欧盟领导人更多地讨论了经济增长与创造就业话题,就连一直高调主张财政紧缩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改变了讲话的口气,认为财政整顿、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相互矛盾。的确,欧盟领导人最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强调财政紧缩,在要求成员国减赤的目标期限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灵活性。欧盟领导人在本次峰会上同意将葡萄牙减赤目标的期限放宽一年至2015年年底,理由是如坚持欧盟原先制定的减赤目标期限必将导致葡萄牙经济持续衰退和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如今,经济持续低迷和失业不断恶化已经取代主权债务危机成为欧盟最头痛的问题。范龙佩指出,欧盟有些成员国的青年失业率已经高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扭转这一态势需要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不懈的努力。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总理肯尼表示,欧盟成员国必须努力创造就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来创造就业,让人们重新工作。”

  针对当前欧盟严重的青年高失业问题,欧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年就业计划。欧盟推出的“青年就业计划”要求成员国与相关各方建立就业伙伴关系,确保公共和私营就业服务机构提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充分利用欧盟社会基金及其他结构基金帮助青年就业,建立高质量欧洲培训社会伙伴联盟,发挥欧洲学徒联盟作用,扩大欧洲学徒制应用面,消除青年流动就业障碍。此外,欧盟已经同意拨款60亿欧元以实施“青年就业计划”,帮助年轻失业者在失业后4个月内重新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和接受职业培训。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欧盟光伏大门或将继续关闭    2015年07月21日
  • ·欧盟再启对高通公司反垄断调查    2015年07月21日
  • ·欧盟6月份通胀年率下降0.1%    2015年07月21日
  • ·欧盟将进一步严格碳排放标准    2015年07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