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半数最穷国正经历“历史性倒退”

2024-04-18 07:53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 据路透社4月15日报道,世界银行15日在一份报告中说,在全球75个最贫穷国家中,有一半国家与最富裕经济体的收入差距正不断扩大,这在本世纪尚属首次,是发展的历史性倒退。

  报告说,在过去五年间,最贫穷国家和最富裕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增长差距已经扩大。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报告作者之一艾汉·柯塞告诉路透社记者:“第一次,我们看到差距没在缩小。它们正变得越来越穷。”

  他说:“我们看到非常严重的结构性倒退,世界范围内的倒退……那正是我们在此敲响警钟的原因。”

  报告说,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政策改革并提供重要的国际援助,75个有资格获得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IDA)拨款和无息贷款的国家,可能在发展上遭遇失去的十年。

  柯塞说,很多IDA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在新冠疫情前就已开始逐渐下降,但它们2020至2024年的增长率只有3.4%,这5年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增长率最低的5年。俄乌战争、气候变化、暴力和冲突增加都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前景。

  一半以上的IDA成员国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4个位于东亚,8个位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1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不到每年1315美元,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和海地。

  三分之一的IDA成员国现在比疫情前更穷。在全球无法获得充足的平价营养食品的人口中,IDA成员国占92%。这些国家中有半数陷入债务困境。这意味着,它们无力偿还债务或面临较高的无力偿债风险。

  尽管这些国家拥有年轻的人口(在几乎其他所有地方的人口都在老龄化之际,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太阳能潜力,但民间和政府债权人一直在避开它们。

  柯塞说,这些国家需要制定大刀阔斧的政策来加快投资速度,包括强化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以及实施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教育并提高国内收入。

  柯塞还说,对于实现发展和降低旷日持久的滞胀风险而言,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金融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柯塞指出,世界银行希望在今年12月之前尽力争取大力补充IDA的基金。

  世界银行说,加强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债务重组和跨境贸易促进措施方面的合作也非常关键。(编译/郑国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行:半数最穷国正经历“历史性倒退”

2024年04月18日 07:53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 据路透社4月15日报道,世界银行15日在一份报告中说,在全球75个最贫穷国家中,有一半国家与最富裕经济体的收入差距正不断扩大,这在本世纪尚属首次,是发展的历史性倒退。

  报告说,在过去五年间,最贫穷国家和最富裕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增长差距已经扩大。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报告作者之一艾汉·柯塞告诉路透社记者:“第一次,我们看到差距没在缩小。它们正变得越来越穷。”

  他说:“我们看到非常严重的结构性倒退,世界范围内的倒退……那正是我们在此敲响警钟的原因。”

  报告说,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政策改革并提供重要的国际援助,75个有资格获得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IDA)拨款和无息贷款的国家,可能在发展上遭遇失去的十年。

  柯塞说,很多IDA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在新冠疫情前就已开始逐渐下降,但它们2020至2024年的增长率只有3.4%,这5年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增长率最低的5年。俄乌战争、气候变化、暴力和冲突增加都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前景。

  一半以上的IDA成员国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4个位于东亚,8个位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1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不到每年1315美元,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和海地。

  三分之一的IDA成员国现在比疫情前更穷。在全球无法获得充足的平价营养食品的人口中,IDA成员国占92%。这些国家中有半数陷入债务困境。这意味着,它们无力偿还债务或面临较高的无力偿债风险。

  尽管这些国家拥有年轻的人口(在几乎其他所有地方的人口都在老龄化之际,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太阳能潜力,但民间和政府债权人一直在避开它们。

  柯塞说,这些国家需要制定大刀阔斧的政策来加快投资速度,包括强化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以及实施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教育并提高国内收入。

  柯塞还说,对于实现发展和降低旷日持久的滞胀风险而言,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金融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柯塞指出,世界银行希望在今年12月之前尽力争取大力补充IDA的基金。

  世界银行说,加强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债务重组和跨境贸易促进措施方面的合作也非常关键。(编译/郑国仪)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