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媒报道:欧美和宽松货币政策说再见

2022年02月08日 08:12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2月7日报道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2月5日报道,在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但短暂的衰退两年后,一些欧美国家的央行行长们正在撤回他们的紧急支持政策,且行动速度超出了他们自己或大多数投资者早先的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即将结束。

  金融形势发生了逆转

  报道称,美联储正准备在3月份加息,4日发布的就业报告令人们猜测美联储可能需要采取激进举措。英格兰银行刚刚连续加息,一些该行官员希望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加拿大银行可能于下个月行动。就连欧洲央行可能也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加入这一行动。

  报道还称,利率正在上升。因为决策者判断,现在全球通胀冲击构成的威胁大于新冠肺炎对增长造成的进一步损害。一些人说,他们花了太长时间才得出这一结论。另一些人则担心,考虑到价格飙升在一定程度上与货币政策鞭长莫及的供应问题有关,这项鹰派转变可能会放慢复苏速度,同时又无法为人们减轻来自高价格的压力。

  大经济体中有几个例外。

  日本银行今年预计将保持政策不变,尽管交易者们开始怀疑它能否坚持这一立场。

  报道指出,在新兴市场,不少央行从去年开始提高利率,它们的加息行动现在还没有结束。

  此前,巴西连续第三次加息150个基点,捷克则将基准利率上调至欧盟内的最高水平。墨西哥和秘鲁上周预计将延长货币政策收紧,尽管一些人认为拉美周期可能正达到顶峰。

  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经济学家估计,到4月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约占全世界一半的国家的利率将较目前的5%有所提高。他们预计,今年底全球平均利率将为2%左右,与疫情前的水平大致相当。

  报道表示,这一切都表明货币政策正在经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紧缩。这一转变并不局限于利率。央行也在缩减购债计划,这些计划曾用于限制长期借贷成本。彭博社经济部估计,七国集团的资产负债表总和将在年中达到顶峰。

  美国银行有限公司经济学家阿迪蒂亚·巴韦4日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形势发生了逆转。全球通胀飙升全面推动了央行的加息周期和资产负债表收缩。”

  报道称,在这一过程中,这项转变最终可能终结金融市场上被宽松货币政策放大的疫情时期繁荣。

  明晟全球指数今年下跌了约5%。世界各地的债券都出现暴跌,促使收益率上升。

  通胀由“暂时”变为“持久”

  报道认为,迫使各央行重新考虑自身政策的是一轮通胀浪潮。推动通胀的是疫情封锁结束后经济体内激增的需求与一些重要大宗商品、原材料、商品以及劳动力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

  上周,美国预计将报告7.3%的1月份通胀率,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通胀率刚刚创下历史新高。

  就在几个月前,大多数官员还没有预料到他们现在所处的局面。他们在2021年大部分时间里一直认为,事实将证明价格压力是“暂时的”。他们曾对就业的迅速反弹表示欢迎,并对一些评论员已经拉响的通胀警报不屑一顾。

  现在,决策者断定,通胀具有持久性,容忍通胀有可能引发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而事实可能证明,这种上涨不可能在不引发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停止。

  报道指出,通过现在采取行动稍稍冷却事态,他们希望实现传说中的“软着陆”,而不是崩溃。

  以布鲁斯·卡斯曼为代表的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称,随着事实证明经济面对奥密克戎具有韧性,失业率下降和服务需求恢复很可能继续推高通胀。他们还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很难接受持续的低通胀与央行的有限行动并存。”

  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警告称,央行仍“反应迟缓”,没有完全明白它们必须采取措施的规模。

  但如果通胀真的开始随着供应链恢复和大宗商品市场降温而消退,那么现在迅速加息可能适得其反。这可能使得政策设置突然显得过于紧缩,10年前欧洲央行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报道表示,如果通胀的确持续存在,那么它或许不是那种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得到控制的通胀。

  美国贝莱德公司的策略师认为,物价由于供应问题而上涨得更快,央行行长应该学会接受这一点。彭博社经济部估计,如果英格兰银行确实希望在今年把通胀率降到2%的目标值,那么它将不得不把利率提高到足以让120万人失业的地步。

  报道称,就目前而言,全球利率的唯一道路就是上升,但除此之外,具体细节仍不清楚。

  关于美联储今年将加息几次,预测者存在很大分歧。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估计会有3次加息,而美国银行估计会有7次。同样不清楚的是,这些举措的力度会有多大、何时实施,以及基准利率最终会到达何处。

  报道指出,美国央行官员希望人们普遍理解他们的意图。在突然转变政策后,他们需要设法向投资者传达他们的新计划。否则,市场可能遭遇困境。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外媒报道:欧美和宽松货币政策说再见

2022-02-08 08:12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2月7日报道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2月5日报道,在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但短暂的衰退两年后,一些欧美国家的央行行长们正在撤回他们的紧急支持政策,且行动速度超出了他们自己或大多数投资者早先的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即将结束。

  金融形势发生了逆转

  报道称,美联储正准备在3月份加息,4日发布的就业报告令人们猜测美联储可能需要采取激进举措。英格兰银行刚刚连续加息,一些该行官员希望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加拿大银行可能于下个月行动。就连欧洲央行可能也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加入这一行动。

  报道还称,利率正在上升。因为决策者判断,现在全球通胀冲击构成的威胁大于新冠肺炎对增长造成的进一步损害。一些人说,他们花了太长时间才得出这一结论。另一些人则担心,考虑到价格飙升在一定程度上与货币政策鞭长莫及的供应问题有关,这项鹰派转变可能会放慢复苏速度,同时又无法为人们减轻来自高价格的压力。

  大经济体中有几个例外。

  日本银行今年预计将保持政策不变,尽管交易者们开始怀疑它能否坚持这一立场。

  报道指出,在新兴市场,不少央行从去年开始提高利率,它们的加息行动现在还没有结束。

  此前,巴西连续第三次加息150个基点,捷克则将基准利率上调至欧盟内的最高水平。墨西哥和秘鲁上周预计将延长货币政策收紧,尽管一些人认为拉美周期可能正达到顶峰。

  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经济学家估计,到4月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约占全世界一半的国家的利率将较目前的5%有所提高。他们预计,今年底全球平均利率将为2%左右,与疫情前的水平大致相当。

  报道表示,这一切都表明货币政策正在经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紧缩。这一转变并不局限于利率。央行也在缩减购债计划,这些计划曾用于限制长期借贷成本。彭博社经济部估计,七国集团的资产负债表总和将在年中达到顶峰。

  美国银行有限公司经济学家阿迪蒂亚·巴韦4日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形势发生了逆转。全球通胀飙升全面推动了央行的加息周期和资产负债表收缩。”

  报道称,在这一过程中,这项转变最终可能终结金融市场上被宽松货币政策放大的疫情时期繁荣。

  明晟全球指数今年下跌了约5%。世界各地的债券都出现暴跌,促使收益率上升。

  通胀由“暂时”变为“持久”

  报道认为,迫使各央行重新考虑自身政策的是一轮通胀浪潮。推动通胀的是疫情封锁结束后经济体内激增的需求与一些重要大宗商品、原材料、商品以及劳动力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

  上周,美国预计将报告7.3%的1月份通胀率,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通胀率刚刚创下历史新高。

  就在几个月前,大多数官员还没有预料到他们现在所处的局面。他们在2021年大部分时间里一直认为,事实将证明价格压力是“暂时的”。他们曾对就业的迅速反弹表示欢迎,并对一些评论员已经拉响的通胀警报不屑一顾。

  现在,决策者断定,通胀具有持久性,容忍通胀有可能引发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而事实可能证明,这种上涨不可能在不引发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停止。

  报道指出,通过现在采取行动稍稍冷却事态,他们希望实现传说中的“软着陆”,而不是崩溃。

  以布鲁斯·卡斯曼为代表的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称,随着事实证明经济面对奥密克戎具有韧性,失业率下降和服务需求恢复很可能继续推高通胀。他们还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很难接受持续的低通胀与央行的有限行动并存。”

  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警告称,央行仍“反应迟缓”,没有完全明白它们必须采取措施的规模。

  但如果通胀真的开始随着供应链恢复和大宗商品市场降温而消退,那么现在迅速加息可能适得其反。这可能使得政策设置突然显得过于紧缩,10年前欧洲央行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报道表示,如果通胀的确持续存在,那么它或许不是那种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得到控制的通胀。

  美国贝莱德公司的策略师认为,物价由于供应问题而上涨得更快,央行行长应该学会接受这一点。彭博社经济部估计,如果英格兰银行确实希望在今年把通胀率降到2%的目标值,那么它将不得不把利率提高到足以让120万人失业的地步。

  报道称,就目前而言,全球利率的唯一道路就是上升,但除此之外,具体细节仍不清楚。

  关于美联储今年将加息几次,预测者存在很大分歧。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估计会有3次加息,而美国银行估计会有7次。同样不清楚的是,这些举措的力度会有多大、何时实施,以及基准利率最终会到达何处。

  报道指出,美国央行官员希望人们普遍理解他们的意图。在突然转变政策后,他们需要设法向投资者传达他们的新计划。否则,市场可能遭遇困境。


(责任编辑:朱晓航)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