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开始。随后,美联储一直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去年3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美联储紧急大幅降息至近零利率,并且加大资产购买力度,令宽松水平“登峰造极”。
近期关于美联储将提前紧缩货币政策的呼声和猜测越来越多。超宽松货币政策究竟还能维持多久?是什么因素在决定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
不得不说,美联储心底里并不希望过早收紧货币政策,其如意算盘是“走一步看一步”,最理想的状态是美国大规模注射疫苗之后,疫情得到明显缓解,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直到美国经济真正出现起色后,美联储才会考虑将收紧政策提上议程。
然而,美联储的“美梦”并未照进现实。
首先,美国金融市场已经出现过热迹象。换言之,美联储“放水”的大量资金并未流向实体经济,反而大量涌向金融资产并引发风险。当地时间6月18日,美联储通过隔夜逆回购工具吸纳74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000亿元)资金,前一天的逆回购规模更是高达7560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已经达到严重过剩程度。
其次,美国巨额财政刺激和“撒钱”计划的风险正在加大,间接给美联储货币政策带来压力。经济救助计划虽然可能有助于美国经济加速复苏,但加重了联邦政府的债务压力,不利于美国财政健康,经济短期复苏后有可能重新陷入危机。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新预测,在不包括该计划的情况下,2021财年(始于2020年10月1日)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或达2.3万亿美元。该计划或将本财年联邦财政赤字进一步推高1.16万亿美元。2020财年,由于出台大规模经济纾困法案,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3.1万亿美元。
第三,美国通胀、就业等重要经济数据近期都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楼市价格大幅提升,可见美联储刺激的正面效应边际效应递减,甚至开始引发风险。此外,变异毒株也给美国新冠肺炎疫情走向带来变数。
在此背景下,陷入两难的美联储只能采取“先放出信号,再观察”的方案。在上周的美联储例会上,其释放信号暗示2023年年底前将有两次加息,政策收紧速度或快于先前预期。
华尔街分析人士表示,美联储并不会马上采取“鹰派”行动,但最“鸽派”的时期已经过去。如果市场过热、通胀过高等现象出现,美联储最早可能在夏季考虑削减量化宽松(QE);如果没有出现过热,则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考虑;如果其它情况出现变数,本就不情愿收紧政策的美联储也可能将收紧QE延后。
对于加息而言,今年更可能处于观察期。一旦削减直至结束资产购买,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将反应如何?美联储在评估后,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加息时间。当然也不排除美联储声称的“美国高通胀是暂时的”等主要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美联储今年意外加息的可能,毕竟其去年还曾紧急降息。
对于投资者而言,保持密切关注和将资产分散布局无疑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具有周期性,再长的宽松期都有曲终人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