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经济学家:中国正在经历V型复苏

2020年05月23日 07:34   来源:环球网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5月22日文章,原题:分析师称,中国消费者又回来了,中国正在经历V型复苏 2020年初以来,中国在1月底到4月基本成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其间关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形状”一直存在争议。经济学家最初预测其为V型,即急剧下降后迅速反弹。但随着中国防疫封锁措施延长,一种更渐进式的U型复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还有一些人预测中国的复苏将类似于耐克的“√”型商标,即在全面复苏前将缓慢反弹。但可能发生的第二波疫情威胁又使分析人士担心中国经济的复苏将呈现“W”型。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安迪·罗斯曼(索罗斯旗下铭基国际投资公司投资战略师——编者注)进一步阐述了上述分析。

  《财富》:你如何评估中国经济的健康状况?

  罗斯曼:(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相当可观。中国经济显然还没有恢复正常,今年也可能不会完全恢复,但它目前正处于一种V型复苏的初期阶段。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尚待恢复)的最后20%。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消费者又回来了,中国显然正向着一种相当广泛的消费复苏迈进。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将成为最好的消费市场。住房和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销售反弹表明,中国许多消费者不仅拥有充足现金,还对未来充满信心。

  《财富》:在美国,有关撤出中国市场并与中国脱钩的政治争论甚嚣尘上,但跨国公司能承受这种代价吗?

  罗斯曼:在我看来,有关脱钩的说法都是疯话。我们讨论的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脱钩,这对双方经济有何意义?一家美国企业到中国发展完全是商业行为。这难道不是我们在美国做任何事的基础吗?难道企业决策不应基于如何对其业务有利吗?(王会聪译)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经济学家:中国正在经历V型复苏

2020-05-23 07:34 来源:环球网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5月22日文章,原题:分析师称,中国消费者又回来了,中国正在经历V型复苏 2020年初以来,中国在1月底到4月基本成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其间关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形状”一直存在争议。经济学家最初预测其为V型,即急剧下降后迅速反弹。但随着中国防疫封锁措施延长,一种更渐进式的U型复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还有一些人预测中国的复苏将类似于耐克的“√”型商标,即在全面复苏前将缓慢反弹。但可能发生的第二波疫情威胁又使分析人士担心中国经济的复苏将呈现“W”型。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安迪·罗斯曼(索罗斯旗下铭基国际投资公司投资战略师——编者注)进一步阐述了上述分析。

  《财富》:你如何评估中国经济的健康状况?

  罗斯曼:(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相当可观。中国经济显然还没有恢复正常,今年也可能不会完全恢复,但它目前正处于一种V型复苏的初期阶段。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尚待恢复)的最后20%。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消费者又回来了,中国显然正向着一种相当广泛的消费复苏迈进。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将成为最好的消费市场。住房和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销售反弹表明,中国许多消费者不仅拥有充足现金,还对未来充满信心。

  《财富》:在美国,有关撤出中国市场并与中国脱钩的政治争论甚嚣尘上,但跨国公司能承受这种代价吗?

  罗斯曼:在我看来,有关脱钩的说法都是疯话。我们讨论的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脱钩,这对双方经济有何意义?一家美国企业到中国发展完全是商业行为。这难道不是我们在美国做任何事的基础吗?难道企业决策不应基于如何对其业务有利吗?(王会聪译)


(责任编辑:孙丹)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