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杜嘉班纳遭抵制 美媒:奢侈品商没中国市场无法生存

2018年11月27日 07:11   来源:参考消息网   刘子彦

  (原标题:杜嘉班纳辱华遭抵制 美媒:奢侈品商没中国市场无法生存)

  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美媒称,不要惹恼中国和中国国内日渐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意大利品牌D&G杜嘉班纳痛苦地吸取了这个教训。他们在中国人的怒火中遭遇抵制风潮,原因是杜嘉班纳为宣传上海大型时装秀所拍摄的视频节目缺乏文化敏感性,随后包含侮辱性评论的私人聊天截图又被人发到了网上。

  据美联社11月25日报道,杜嘉班纳将辱华言论归咎于黑客,但这样的解释在许多人看来相当苍白。品牌损害已是既成事实。众多亚洲明星迅速加入抗议的行列,这家意大利米兰品牌公司随后取消了上海时装秀。

  然后,零售商和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撤下了杜嘉班纳的商品,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多梅尼科·多尔切和斯特凡诺·加巴纳则坐到了摄像机前,向中国人民道歉。

  杜嘉班纳11月23日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道歉视频,加巴纳严肃地说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这种情况绝不会再次发生。”

  报道称,道歉视频,以及促成这段视频的强烈的公众反应,体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从更大层面来讲,此事彰显中国巨大的、而且仍在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中国已成为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国家。

  报道称,这样的趋势和屡屡激发中国消费者情绪的诸多事件交织在一起。中国消费者有时觉得被外国品牌或政府怠慢。杜嘉班纳并非首个作出道歉的公司,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报道称,此事恐怕标志着杜嘉班纳在华增长期的结束。中国是全球奢侈品牌的重要市场。自2005年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杜嘉班纳一直悉心培育中国市场,目前拥有44家精品商铺。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组织心理学教授凯里·库珀说:“我认为他们今后几年没法在中国做生意。一旦打破那样的文化符号,你就会遇到麻烦。现在品牌形象在中国受损了,我认为这种损害将持续到人们淡忘为止。”

  杜嘉班纳的财务状况很可能遭受冲击。这家上市公司没有公布细分销售数据,但是据美国贝恩公司统计,中国消费者承担了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到2025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预计达到3650亿欧元,中国的比重将增加到46%。“千禧一代”(相当于82后和90后——本网注)和“Z世代”(相当于95后和00后——本网注)将成为主要推动力,他们会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购买奢侈品。

  中国《新财富》杂志25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缺少中国这一增长核心区域,杜嘉班纳显然将处于竞争劣势,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是杜嘉班纳最终选择低头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中国市场,他们真的无法生存。”

  虽然杜嘉班纳展示过利用社交媒体的小技巧,邀请拥有大量粉丝的新生代偶像坐在表演前排或者参加走秀活动,但是这样的利用手法是一把双刃剑。人气偶像王俊凯曾经吸引数百名高声尖叫的中国粉丝前往杜嘉班纳在米兰的时装秀,但他也是最早对杜嘉班纳说不的艺人之一,表示将辞去杜嘉班纳亚太区品牌代言人的工作。

  许多明星21日在社交媒体上批评杜嘉班纳,表示将抵制上海时装秀。时装秀随后被取消。到22日,杜嘉班纳的产品从主要电子商务网站上消失了。一家机场免税店晒出了原本用来展示杜嘉班纳产品的空货架,图片说明颇能反映人们普遍的情绪:“我们必须表明立场。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杜嘉班纳的道歉视频能否平息舆论——还是说会进一步影响到其他意大利商品。到目前为止,其他意大利时尚品牌都拒绝发表评论。


(责任编辑:马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