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中国2019年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门槛,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随着总人口达到14亿的中国步入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国家的行列,全球处于这个行列的人口规模已接近30亿。这些数据不仅让中国人感慨,也引发了国外媒体和学者的关注。有的说,“中国和日本差不多,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1万美元,用了约18年的时间”。有的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门槛表明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环球时报》驻法美日墨等国记者,近日对比了所在国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的变化,也听到了来自各方的深度解读。
美国前官员:中国几乎实现所有规划
中国人均GDP2019年首超1万美元,在美国经济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数字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环球时报》驻美记者查询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美国人均GDP首度超过1万美元,数据约为1.06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有意思的是,美国媒体将上世纪70年代末称为“当代美国史的黄金时代”。在华盛顿一家大型超市工作的约翰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他先是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1978年的美国正处在引领全球化的边缘,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移动电话服务首次出现在美国、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在美国、电子游戏风靡全美……而1977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成为美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之一。”随后,他开始抱怨说,1978年时他一个月才挣1000多美元,远不如现在多,但当时的日子却比现在好过。如当时每户美国人的平均房租只要500多美元,而现在是1000美元左右,华盛顿和纽约会更高。现在美国汽车动辄卖两万美元一辆,而1978年买辆新车只要4000多美元。今天看起来买不了什么的1美元,在当时可以买两打(24只)鸡蛋或1磅火腿,一套“星球大战”主题睡衣也不过6.49美元。
当约翰大发感慨时,记者想到的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国已是试管婴儿诞生最多的国家,而且早就是名副其实的“手机王国”,并朝着“汽车强国”在努力。1978年美国人均GDP差不多是中国的62倍,而到2019年末,作为全球经济霸主,美国人均GDP已超过6万美元,40年来增长5倍多,但同期中国人均GDP却增长了62倍。记者很快清醒下来:中国人均GDP现在仍然只有美国的1/6左右。不过,在与美国专家打交道时,记者发现他们更为中国的增速所折服。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商务项目主任威廉·赖因施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实现了几乎每一个经济规划指标,这令美国经济界震惊。
美国经济学家谈到中国经济,也常常提到“中等收入陷阱”——几十年来,多个发展中国家未能跨过这道关。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目前经济成长稳健,但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工资上升导致成本竞争力下降等挑战。美国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但贫富差距在扩大。美国的一项民调显示,2018年,美国非管理层私营企业工人的平均收入与1978年基本持平。
《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常驻美国是2002年,记得那一年美国人均GDP约为3.8万美元,而中国当时约为1150美元,只排在全球第115位。记者当时的房东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到美发展的老大姐,说起那些年她的几个中国房客时总是带着同情的口吻:“两家人挤在一套两居室公寓里,平时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人均几百美元的月工资在纽约花销实在是捉襟见肘。”最近,记者又见到这位房东大姐,她说:“我老公和孩子目前都已回到中国国内发展了。”2015年,记者再次来到美国,发现美国社会近些年对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感到紧张,进而导致对华政策也开始“较劲”,如曾任白宫总统首席战略师的班农就不断鼓吹中国要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一些美国人也因此对中国产生误解。记者有一次遇到一家电视台的美国化妆师,她闷闷不乐地说:“你们中国占了美国的便宜,老百姓日子过得比我们好。”直到记者详细向她解释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人均收入仍远不及美国,中美经贸完全是互利关系后,她才眉头稍展。
日本金融家:2050年中国人均GDP超日本
日本的人均GDP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超过了1万美元。1988年,《环球时报》记者自费出国留学日本时,只能一次性兑换8000日元。8000日元当时在日本可以做什么呢?从羽田机场打车到东京都内的池袋,刚好就是8000日元。记得当时中国的GDP为1.52万亿元人民币,而日本的GDP为3.07万亿美元,人均GDP在2.5万美元左右。
31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已接近100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日本的变化却没那么明显。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2019年日本的GDP预计在5万亿美元出头。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这是记者出国时无法想象的。当时,日本人会送中国朋友电子计算器、一次性打火机或圆珠笔。如今,谁还稀罕这些东西呢?!
1988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全球第2,如今跌至全球第26位。1988年的日本,劳动人口比例达到史上最高水平,此后经历泡沫经济的破灭,历经阪神大地震、山一证券破产和东日本大地震等大事件,以及高龄化少子化加剧、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失效等困境,尽管日本人均GDP有稳步增长,但多数日本人还是觉得这30年间的失速感显而易见。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来看,日本物价增长近2倍。比如国立大学的学费,1985年为一学年平均25.2万日元,2015年为一学年平均53.8万日元;一张明信片的邮费,1985年为30日元,2015年为52日元;一包MILDSEVEN牌香烟的售价,1985年为260日元,2015年为460日元。
上世纪90年代,记者在日本的感受是,日本民众仍坚信“明天会更好”,积极用消费主义来证明经济实力强劲,而如今的日本民众变得非常“抠门”,靠攒钱防老。尽管日本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消费刺激政策,然而消费水平逐年萎缩。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更多要依赖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游客“爆买”来实现。
2019年,日本人均GDP约4万美元,是中国的4倍。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日本相关专家都非常关注。日本财务省原国际金融局官员、SBI大学院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野间修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担忧:“经常有人问——现在的中国相当于几年前的日本?一般回答是40年前。理由之一是东京首次承办奥运会是在1964年,北京是在2008年,这中间有44年之差。所以我担心中国经济最大的悬念——泡沫破灭,如果真的有泡沫经济的话,那么有可能是比日本晚30年到40年破灭。因为现在中国民间债务跟GDP的比例超过了200%,已达到日本泡沫经济末期的水平。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是上世纪90年代初。”
日本金融评论家、《日本人为什么变得贫乏》《日本的正确未来》的作者村上尚纪则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乐观。他表示:“回顾日本经济过去20年的‘黑历史’,我认为中国的人均GDP将会在2050年超过日本。”在《环球时报》记者和一些日本学者看来,亚洲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相信如果能两强合作,一定可以为亚洲经济开拓出一个新的纪元。
墨西哥专家:“中国不同于其他经济体”
相关资料显示,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中国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第104位,2000年是第133位。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提升到世界第67位,排在前面的有第66位的墨西哥和第60位的俄罗斯,排在中国后面的是土耳其和保加利亚。
“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是一项伟大的长期成就。”俄regnum新闻社这样评论说。从俄tyulyagin网的报道看,自2000年以来,俄人均GDP多有起伏,世界能源价格急剧上涨时增长明显,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4年俄乌危机又拉低了相关数据。相比之下,中国人均GDP是逐年递增。
墨西哥是北美第三大经济体,以出口为导向,在过去十年中,除2009年外,商品出口每年都稳固增长。《环球时报》驻墨西哥记者查询的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墨西哥人均GDP达到10123美元,此后有个别年份又回落到1万美元以内。墨西哥普埃布拉功勋自治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德拉罗萨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门槛,表明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领头羊。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生活将从整体上得到提升。德拉罗萨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些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陷入停滞阶段,这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外界对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猜疑,中国政府制定的长期经济政策对国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中国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不管世界经济如何风云变幻,中国经济都能长期、稳固地发展。
法国学者:不要只局限于看GDP变化
法兰西24连续新闻电视台近日评论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费加罗报》网站刊文说,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发展之迅速、财富积累之丰厚。但文章也提到,中国要注意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现在提高国内市场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法国人现在很少用人均GDP来分析、衡量人们的具体生活与收入水平。法国的一些独立经济学家认为,仅看GDP并不能了解一国的实际经济与人们生活的状况,除了看生产增值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真正发展还要取决于什么样的通货膨胀率、家庭消费能力以及真正的购买力水平等。
但战后的经济增长仍让法国人津津乐道。1946年到1973年期间,随着战后重建与欧洲建立共同市场,法国经济迅速发展,平均每年GDP增长5%以上。经历战后的“光荣30年”,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人均GDP过1万美元。这是法国二战后的全面重建时期,也是全面现代化的时期。同时,法国人口出生率在战后大幅上升——这一时期达到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5个孩子,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法国也出现了“婴儿潮”。人口增加、大力引进高科技、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迅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均大力推动了法国经济的发展。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刚到法国时,手机还没有普及,但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准与今天差别并不大。
看经济发展要看GDP的变化,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此。法国经济趋势观察所分析预测部主任丹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要注意的是:GDP并不能衡量各国生产的不同条件,因此两个不同GDP的国家可能拥有同样的生活水准与生活条件。此外,仅看量化的指标容易掩盖更加深层的经济运动或矛盾。著有《21世纪资本论》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分析美国的GDP时曾表示,1%美国最富有的人大大拉高了美国GDP,大约有半数的增长来自于这些人,因此,不能仅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美国人的贫富水平与巨大的贫富差异。
【环球时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刘旭霞 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法国特约记者 梁燕 蒋丰 姚蒙 柳玉鹏】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