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德媒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港商功不可没

2018年12月08日 07:28   来源:参考消息网   

  德媒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港商功不可没

  参考消息网12月8日报道德媒称,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改变了十三亿人命运的经济改革政策,在1978年12月,开始提倡推动,使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四十年的改革道路,香港商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2月6日报道,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经济腾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仅占世界经济1.8%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为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出口加工制造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8亿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的道路。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批港商率先北上投资设厂,带动了内地制造业的兴起与繁荣,港商在历史改革这一页,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报道称,1978年,中国由农村改革开始,启动国企改革;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不久,大批港商跨越罗湖桥 (连接香港与深圳罗湖) ,奔赴内地,兴业投资,兴教助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此“港商”成为一个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

  报道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一直扮演“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键桥梁与窗口角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首批外资来自香港企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来自香港,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也由香港商人投资。当时,比邻香港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香港的企业家窥准时机,第一时间带着资金、技术把制造业北移,从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开始,向东莞、广州等地区迈进,参与缔造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奇迹。

  早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徐百弟便北上发展,在珠三角、广州、甚至远至内蒙古的港资企业担当管理工作。不久,他开设纺织厂,并把工厂设于广州,经营纺织制衣贸易,出口欧洲为主,一直经营至今,属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北上发展的港商。

  徐百弟接受采访,分享港商由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期间,北上投资的重要历程。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工业发展以四大制造业为支柱,包括制衣、电子、玩具以及假发,可谓执世界之牛耳。随着香港经济不断发展,工资及租金成本开始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优惠投资的政策,以吸引港商往内地投资。

  徐百弟忆述,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平均工资为人民币70元,相当于一个香港工人的百分之一,再加上大陆地方政府提出许多优惠政策,许多港商也愿意北上投资。

  徐百弟表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港商源于对家乡的情意结,毅然把工厂迁移至内地。徐表示,这一颗热切赤子情怀,成了当年第一批北上投资港商的主要原因。

  于1982年在家乡东莞开设手袋厂的林晖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在香港,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打拼,在香港开了一家小型手袋厂。改革开放初期,他决心把工厂搬到东莞,希望可以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徐百弟指出,在80年代初期,港商大部分集结在珠江三角洲,直到80年代后期,港商开始转移长三角、即江浙一带投资及发展。在珠江三角洲投资的港商,规模较小,产业较多元化;而在长三角,以较大规模的产业投资为主。徐百弟解释,江浙一带本有许多工业家,尤其以纺织制衣业为鼎盛。因此,踏入80年代末期,港商分别已经在珠三角及长三角驻足,共同建立起两个繁荣的经济圈。

  林晖表示,港商在北上投资期间,把香港一流的管理、技术,法律及运营经验都一并引入内地,特别在培训人才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追近世界的发展巨轮。

  徐百弟表示,不少港商在内地经营期间,窥准机会,敢于冒险,一方面努力适应当地的法律及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末期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发展城市建设,不少港商透过买土地投资,累积不少财富,亦制造了不少神话。

  改革开放初期,尽管整个中国的环境确实贫穷落后,当年工人们的善良及朴实令徐百弟印象深刻。徐百弟指出,他们从偏远的农村走到珠三角去打工,在当年制度不健全的工厂里日夜苦拼、加班加点,为的是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那一股精神,仍然令他怀念及佩服。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