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在这领域获重大突破 未来或改变能源市场格局

2018年11月22日 06:33   来源:参考消息网   

  原标题:中国在这个高精尖领域获重大突破 未来或将改变能源市场格局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 俄媒称,中国制造出了一个“人造太阳”,它比真正的太阳还要火热好几倍。学者们借助于中国合肥市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文名为“东方超环”,简称EAST),把等离子体加热到了1亿摄氏度。中国学者们的成功试验是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重要步骤。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20日报道,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来,学者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热核聚变(thermonuclear fusion)获得能源。从潜在上来说,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差不多甚至能从水中获取能源。此外,热核聚变要比把放射性元素用作核燃料的传统核能安全许多。但是目前技术只是处于发展之中:尚没有一个国家掌握可控热核聚变,以便按照工业规模获取能源。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把烧热到几百万度的等离子体从反应堆壁上离析出来。

  为此正好利用托卡马克(苏联研究可控热核反应的实验装置)。这是一种带有激磁线圈的环状真空室。在这种托卡马克装置中,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确,目前无法长久约束烧热的等离子体。但中国人依然在当前的试验中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中把烧热到1亿度的等离子体约束到了创纪录的10秒钟。

  报道称,中国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上其他34个国家一起,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交谈,介绍了中国当前试验结果将如何影响世界热核聚变的发展。

  俄记者:EAST项目整体而言在可控热核聚变的发展中有何作用?

  宋云涛:EAST同时具有上亿温度的“超高温”、零下269度的“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真空”等极限条件。它的建设和运行中,自主发展出了68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多个重大创新点,如大型超导磁体、超高真空、偏滤器、超导导体生产等,相关技术填补相关国内空白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独创的技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赏和借鉴。

  EAST物理实验先后创造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上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它可对受控核聚变相关的前沿物理问题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为未来稳态、安全、高效的先进商业聚变堆提供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

  俄记者:EAST与其他国家研发出来的托卡马克有什么区别?

  宋云涛:EAST是世界上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具备独有的非圆截面、全超导及主动冷却内部结构三大特性。EAST的目标是针对近堆芯等离子体稳态先进运行模式的科学和工程问题。与国际其他核聚变装置相比,EAST是性能最接近ITER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未来十年最有能力为ITER提供长脉冲稳态先进运行高参数的实验装置。

  俄记者:如果核聚变得到实际应用,那么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来源的价格将发生什么变化?这是否意味着,煤炭和石油的价格将下跌?

  宋云涛:传统能源的煤和石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持它们作为能源产品的作用。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实现后,社会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会大大减少,但完全取代传统能源的技术,还是一个过程,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

  据参考消息网记者了解,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英文简称ITER,是由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实验堆,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由于其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相似,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这是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毛雅谊)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