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或拖累美元

2018年10月23日 08: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本月升至七年高位。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被认为是最近数月支撑美元走强的一个因素。但有一些分析师认为,从长期来看,在利率上升和美国政府债务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债收益率上升或令美元呈现走弱趋势。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逐步升息和国债发行规模增加等因素,推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升至七年高位。国债收益率上升会吸引资本流入美国以寻求更高收益,从而帮助提振美元。但一些分析认为,长期来看,国债收益率上升反而会拖累美元,随着美联储料将继续逐步提高利率,同时美国政府未来10年将大幅增加负债规模,国债价格和美元可能会进一步下跌。

  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较2017年1月所触及的14年高位已下跌约8%,2月曾触及三年低位。美元指数10月19日下跌0.20%,在汇市尾市收于95.7118。截至19日纽约汇市尾市,1欧元兑换1.1510美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1464美元;1英镑兑换1.3065美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3032美元;1澳元兑换0.7118美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0.7105美元;1美元兑换112.60日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12.18日元。

  美联储目前仍在逐步加息。17日公布的9月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鉴于就业市场持续走强、通货膨胀水平增长符合预期,美联储很可能在12月再次加息。

  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增加的赤字和更高的债务水平,也在降低投资美国的吸引力,从而加大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压力。美国财政部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约7790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大幅增长17%,创2012年以来新高。根据美国财政部的预估,2019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增加至833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计显示,到2028年,联邦债务将攀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0%。

  路透社分析称,过去大约30年中,每当固定收益资产遭逢大量卖压,美元几乎总是走弱。例如1987年、1994年以及2004至2006年时,每次美联储加息,国债价格就下跌。2013年,美联储表示将缩减购债时出现的“削减恐慌”也令收益率走高,打击美元。自2016年底以来,美联储加息带动债券收益率上扬,也重压美元。

  有数据显示,外资购买美国国债的规模通常会随着收益率的上升而下降。路透社的报道援引伦敦Gavekal首席经济学家暨创办合伙人Anatole Kaletsky的话称,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国利率上升时期,美国资本的期望报酬率相对全球其他地方几乎都在下降,这意味着长期资本将流出美元。

  还有观点认为,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启动量化宽松政策提振经济,美元得到支撑,而目前欧元区等其他地区也在考虑加息,这或令美元承压。

  欧洲央行本周四将举行议息会议,外界普遍预计此次将维持利率不变。欧洲央行的购债计划将于12月到期,是否将其延长成为一大焦点。意大利债务可持续问题近期引起外界担忧,分析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欧洲央行暂时继续利用购债计划帮助稳定欧元区市场,但是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已经表示不会出手相助,并且长期来看,欧洲央行已经不具备多少延长购债计划的空间。

  花旗集团驻纽约的首席技术策略师Tom Fitzpatrick表示,假设美元去年达到中期高点,如今将额外面临五年或六年的疲软走势,预期欧元2024年之前将升至1欧元兑1.80美元。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