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于北京时间27日凌晨再次加息,同时重申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既定政策将保持不变。这一决定符合华尔街预期,暂时未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从长远看,美联储的风向标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更多经济体将选择是否跟随加息,而全球债务市场也将承受更大压力。
本次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联邦基金利率)提升到2%至2.25%区间,相当于2008年4月水平,但距离上轮降息的起始点(5.25%),仍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意味着美联储在今后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朝着前主席伯南克时代定下的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这一战略目标继续前行。
从伯南克到耶伦,再到如今的鲍威尔,三任美联储主席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而退出量化宽松、启动加息周期、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三部曲”从时间上看如今已演奏过半。对鲍威尔掌控下的美联储来说,实现基准利率的中性水平——既不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将是未来两年美联储的终极目标,也是现任主席鲍威尔的第一要务。
就本次会议来说,美联储向全球市场释放出三个信号:
一是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做出厌恶加息的表态,但保持政策独立性的美联储未受影响,渐进加息依旧是美联储不会轻易动摇的方针。根据美联储公布的预测,年内或再加息一次,2019年仍有三次加息机会,2020年可能加息一次。自2015年12月美联储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加息8次,加息频率也在逐渐提高,预计其收紧货币政策的立场会延续到2021年。
二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从本次上调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值到3.1%、明年至2.5%来看,美联储认定美国经济将保持适度扩张的稳定增长,而特朗普政府减税对美国财政带来的负面冲击,以及美国与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纠纷,会对美国经济产生“逆风”影响,但不至于骤然刹车。
三是美联储已经将目光投向下一次经济衰退。鲍威尔曾经指出,目前美国经济仍面临多项长期结构性挑战:中低收入阶层实际工资数十年来增长缓慢;经济流动性下降至低于多数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水平;随着退休人口比例上升,解决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问题愈加紧迫。
我们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投身加息阵营,其中的一个方阵以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另一个阵营以沙特、巴林、阿联酋等执行盯住美元政策的石油生产国为主。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冲击下,还有土耳其、阿根廷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本国经济重挫、本币崩盘、股市暴跌的趋势下,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加息策略进行救市。可以预见的是,受迫性加息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延缓投资外流、稳定本国货币、抑制国内通胀的无奈之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加息问题上依旧“稳”字为先。欧洲央行总是走在美联储的老路上,从降息到购债,再到缩减购债规模,欧洲央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欧元区经济。但零利率政策并非长久之计,为此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已多次暗示加息的可能性逐渐增加,而市场普遍预计欧洲央行的加息时点落在明年秋季。日本央行是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的“老友”,但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也表示不会无限制地执行这一政策。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