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港媒:美限制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

2019年07月11日 07:57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7月10日文章,原题:美国更严格的签证政策和对中国研究人员日益增长的不信任,只会充实中国的人才库 美国已经加大对中国学生和学者的签证限制。在艺术、社会科学和商科等专业,全额缴纳学费的中国留学生仍受欢迎。但在一些中国被视为崛起中的竞争者的特定技术领域,美国是否正在向中国学生关闭大门?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近600万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其中370万回国后成为教授、工程师、经理人和公司创始人。如今每年有超过50万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迅速扩大的人才库将在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限制性政策不能阻止中国人接受一流的国际高等教育。事实上,中国能通过多种措施应对这种状况。

  首先,不再只盯着美国高校,实现留学目的地多样化。美国的大学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一些工科专业,但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工程技术类大学中,有7所不在美国,而是位于瑞士、德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近年来吸引了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北京可以为非英语研究生项目提供更多奖学金,并鼓励有志进行研究的理工科学生学习第二外语。

  其次,鼓励中国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优质网上学位项目。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内的(美国)名校都提供不错的网上工科硕士学位项目。

  第三,增加与海外大学的合作以在中国设立校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已分别在广东深圳和汕头办学。随着时间推移,立足于中国的跨国教育将有助于满足中国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

  第四,在博士及更高层面上设立更多合作研究项目。许多外国大学在华项目都是以教学为导向,但中国也需要更多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项目。中外合作研究项目也可以位于中国境外,例如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其他部分等。

  最后,提升高校教职员工水平以应对中国对更多世界级高校与日俱增的需求。在全世界最顶尖的50所工程和技术大学中,有7所位于中国(包含大陆、香港和台湾)。但与拥有2所大学跻身全球前10的弹丸小国新加坡相比,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对美国来说,通过限制性的教育政策阻碍中国科技进步,不仅为时晚矣,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在一种类似麦卡锡时代的喧嚣环境中,更多面临不公平怀疑的华裔科学家与工程师将选择离开美国,转而充实到中国的高校。到头来,美国的限制反而可能会推动中国向更广泛和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迈进。(作者温斯顿·莫克,王会聪译)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