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友谊、合作、开拓——中欧关系迈上新征程

2019年03月31日 09: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国际观察)友谊、合作、开拓——中欧关系迈上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柳丝 张伟

  又踏层峰望眼开。时值春分,国家主席习近平飞赴欧洲,开启今年首访,用一场加深东西方关系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开拓之旅,引领中国同意大利、摩纳哥、法国关系迈上新的征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开辟新的空间,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深化伙伴合作内涵

  此访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再次访问意大利、首次访问摩纳哥,也是习近平主席时隔5年再次访问法国,推动中国同3国关系迈上新台阶。习主席此访是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一次重要实践。

  法国前驻美大使、卡内基欧洲中心高级研究员皮埃尔·维蒙告诉记者,中国和欧洲虽有竞争,但“必定是伙伴”,“当然要合作”。他说,中欧之间在很多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数据保护等。

  卡内基欧洲中心主任托马斯·瓦拉塞克指出,欧洲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但内部发展鸿沟颇大,尤其是基础设施。“每个人都愿意与中国合作,愿意与中国开展业务和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

  此访期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消息频频传出。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指出,意大利此次与中国签署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义特别。他说,意大利有着自己国内发展和改善经济的需要,看到了“一带一路”发展带来的机遇,希望在欧洲国家中抢占先机。

  此外,此访期间,中法启动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合力打造中法“一带一路”合作支点;中摩领导人认真探讨了摩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同中方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事宜;德国、欧盟领导人在巴黎与中方会晤时对共建“一带一路”显示出积极姿态。

  瓦拉塞克指出,对共建“一带一路”,欧洲的公司非常渴望,欧洲人想要参与其中。

  凝聚多边主义共识

  欧洲在现行国际体系中举足轻重,是多边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中欧作为多极化世界的两大力量,彼此之间有着广泛共同追求,也有着许多共同理念。习近平主席此访同欧洲领导人深入沟通,共商全球事务合作,就坚持多边主义、摒弃孤立和单边行径达成重要共识。

  中欧领导人一致同意加强在联合国系统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在推动政治解决国际争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有所作为。

  黄平说,此次访问不仅向欧洲,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面对当前出现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象,中欧双方都主张多边主义,传递出双方共同推动和完善多边主义而不是倒退到单边主义道路上的重要信号。

  维蒙指出,中、法、德及欧盟领导人此次专门举行了会晤。纵观过去数十年中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难题,无论是贸易、环境、移民还是金融危机等,如果没有多边合作和共同努力,就找不到解决的出路。他强调,各方需要共同思考,共同努力,一起支持多边秩序。

  维蒙认为,对欧洲来说,欧盟本身就是一个多边机构,因而生来就是支持多边主义的。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在达沃斯论坛年会主旨演讲中呼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那么中国同欧洲走到一起是“自然而然的”。

  推动全球治理改善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鲜明指出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提出破解这“四大赤字”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大理念,深刻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信心。

  欧方领导人赞赏中国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的引领作用,表示愿同中方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德国《经济周刊》评论道,欧盟和中国希望既加强双边合作,又加强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

  维蒙表示,如今世界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而中欧在其中很多问题上的意见一致。

  瓦拉塞克指出,过去10年对欧洲来说是艰难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民粹主义浪潮袭来,这些成为欧洲面临的主要挑战。而过去三四十年间,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表现出色,经济增长迅速。欧洲应把握机遇,对中国和亚洲“张开双臂”,“这将让我们所有人受益”。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