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国际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这一领域,“美企在前十位中占六席,中国占四席”

2023年02月20日 07:24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2月19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2月14日报道,世界各地的企业频发高质量AI论文,AI覆盖面不断扩大。

  企业的人工智能(AI)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通过分析近10年的AI相关论文可以发现,除了IT领域,医药、能源和汽车领域也成果丰硕。当前,围绕AI展开的主导权争夺战愈演愈烈,不管哪一领域,数据对于AI都越来越不可或缺。

  《日本经济新闻》与荷兰埃尔塞维尔公司对2012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AI相关学术论文进行了分析:以发表篇数来看,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微软等公司在前十位中占据六席;中国国家电网、腾讯控股等公司占据四席;日本排名最靠前的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位列第十二。若以被征引数评估论文质量,论文发表数位列第三的美国“字母表”公司跃居首位。

  现在的AI热潮始于2012年,截至当时,仅有IBM和微软两家公司发表的AI相关论文数超过100篇。之后各公司成果涌现,2019年以后,篇数榜前十位的公司年发表量均过百篇。

  报道说,一般而言,发表论文的多为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但是因为AI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关系紧密,所以企业表现颇为积极。近十年累计发表篇数最多的IBM在全球拥有3000人左右的研究团队,是AI行业的一大支柱。

  IBM的AI研究涉及从半导体到软件、社会性影响等多个领域,在声音识别等领域实力超群。其基于研究成果开发的AI“沃森”可以在云端提供多种服务。

  在研究质量方面,企业的存在感也在不断增强。分析团队聚焦征引数排名前10%的“受关注论文”,发现截至2012年,仅有36家企业发表过至少一篇此类论文,而到2021年已有90家左右。

  除了IT行业,其他行业也高质量成果频出。以较为突出的医药、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截至2012年,上述行业分别只有一家企业发表了“受关注论文”,但到了2021年,三个行业分别达到13家、8家和7家。

  在医药行业,诊疗、新药研发等是AI应用快速发展的领域。2021年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发表21篇“受关注论文”,在同行业中占据首位,在所有企业中位列第十三。该公司希望将AI应用于“理解欲治疗病症”“设计药物分子”和“加快临床试验”等方面,提高新药研发效率。

  阿斯利康除了与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公司开展合作以外,还与英国善心人工智能公司针对慢性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现5个以上新药靶点。

  医药行业论文发表数排名第二的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同本国医疗机构、高校携手致力于提高AI的医疗影像解析能力。使用其器械的医疗机构已通过“爱迪生”数字医疗智能平台享受到成果。

  报道称,能源行业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来自中国。中国国家电网在分析上亿个智能电表数据、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过程中都借助了AI的力量。中石油发表了将AI应用于石油勘探等项目的论文。

  汽车行业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德国零部件巨头博世公司。该公司成立了“博世人工智能中心”,借助从其230多个工厂获取的数据推进工厂数字化转型。

  据称,博世人工智能中心成立三年实现回本,截至2021年创造出近3亿欧元的利润,并计划到2025年实现AI技术对其产品的全覆盖。

  排在博世身后的是美国通用、德国大众、日本本田和法国雷欧。AI除自动驾驶外,对于提高汽车的开发生产效率也不可或缺。通用子公司克鲁斯因其自动驾驶技术受到关注,除了与本田开展共同研发以外,该公司与微软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日本企业发表“受关注论文”的主要是NTT、富士通、三菱电机、日立制作所等IT、电机领域企业,其他行业寥寥无几。

  此轮始自2012年前后的AI热潮因受“深度学习”技术革新影响而起,热度至今依然未减。当前,能够流畅处理语言、绘制精密图像的“生成式AI”成为各公司研发主战场,美国科技巨头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预计今后的主导权争夺战会更加激烈。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