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统局:当前经济无滞涨 流动性过剩是调控重点

2011年04月15日 1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4月15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与以往新闻发布会不同,不到9时发布会现场座位已被抢占一空,走廊上站满了中外媒体记者。9时30分,国新办的工作人员拿着发布会资料还没走进会场,记者们便蜂拥而至,路透社、《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海外媒体的记者一拿到资料,便立刻打电话将统计数据报告其总部。海外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可见一斑。 

    据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上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

    CPI破5,这组数据让人们既感到惊讶又在意料之中。因为连连走高的物价水平,已经让人们普遍感到“钱不经花了,票子有些发毛了”。

    然而,让人们更为担心的还是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滞胀?

    当前经济不存在滞胀

    对于经济是否出现滞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明确表示:“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既涉及到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走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物价走势的判断。首先,我肯定地说,当前经济不存在滞胀。”

    盛来运的“肯定”来自五个方面原因:首先,从一季度主要指标来看,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呈现出经济走稳、就业增加、物价可控、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特点,开局良好。从经济增速看,一季度增速是9.7%,去年三季度是9.6%,四季度是9.8%,连续三个季度增速在9.5%至10%之间。实体经济也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季度是14.4%,去年三季度是13.5%、四季度是13.3%,基本上是在14%左右运行。

    其次,就业形势继续走好。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463万人,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30万人,这两个指标说明当前的就业在继续增加。

    第三,效益提高。一季度政府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1%,前两月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增长34.3%,增速都比较快。

    第四,民生改善。除就业形势向好以外,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是14.3%。

    第五,关于物价走势,盛来运指出,3月份CPI同比涨幅在创下31个月来新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变化,8个月来环比首降。

    “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物价总体上是可控的。”盛来运说,虽然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都有所上涨,但中央对物价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包括控制流动性、发展生产、搞活流通、加强监管,以及给低收入者提供补贴等多种措施。

    盛来运强调:“CPI3月份比2月份下降了0.2%,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中央关于物价调控的措施效果初显。只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物价管理政策措施,物价维持稳定是有可能的”。

    盛来运同时也表示,一季度的CPI能够控制在5.0%,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流动性过剩会对通胀形成传导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戴金平表示,从此前央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数据来看,3月末,包括广义和狭义货币,较去年末都有所回落,这表明流动性收紧态势明显。但3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仍然保持旺盛势头,市场交投活跃。这也显示,央行在持续紧缩的同时,整个社会流动性还是相对过剩,这会对通胀形成传导。

    一季度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0%。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这说明我国的投资规模还是很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且也会对今年总体经济有一定支撑。

    戴金平同时担忧,如果投资没有得到控制,也会给经济结构调整的长远战略带来挑战。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3月份CPI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戴金平认为,3月CPI出现环比下降,这说明推高CPI的某些因素得到了控制,但一些行政手段都是短期的,未来通胀的压力还是很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工业生产者价格(PPI)上涨较快,此前推动CPI的涨幅主要来源于食品和居住类上涨,而此番PPI的上涨,也将会对未来CPI上涨有一定的预期。

    安邦集团高级分析师贺军认为,3月份CPI创32个月以来的新高,这说明目前通胀的形势很严峻,这是由于货币流动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市场传导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治理效果上,不是单一手段能够解决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CPI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城市的涨幅低于农村,可以看出国家有关部门近期所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手段是有效的。

    贺军表示,未来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投资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在前两年的经济刺激过程中,国有企业占用项目多、比重大,但是投资的效率很低,这造成大量货币的沉淀,也会间接推高通胀。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风险

    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戴金平认为有三个大的风险,一是通货膨胀压力大,

    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叠加,让通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控制;二是“十二五”的开局年将推动新的投资浪潮,这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本意相矛盾,如何科学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将受到考验;三是外部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近期公布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随着国际资本加快流入,以及其他国家继续释放流动性,会引起汇率的波动,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很大。

    但戴金平对未来中国经济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在她看来,首先是国内投资的潜力巨大,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上显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这些区域有很大的投资需求。其次是中国的扩大内需战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手段,能够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三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国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第四就是整个中国的金融秩序还是稳定的,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关键是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在此可以逐渐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便于吸纳流动性。(记者木佳石俊)

    

(责任编辑:杨海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