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亚欧会议 > 亚欧会议资料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欧会议

2009年07月01日 14:59   来源:新华网   
    亚欧会议(Asia-Europe Meeting-- ASEM)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政府间论坛。1994年10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法国时提出了召开亚欧会议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各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1995年3月,欧盟部长理事会正式通过支持召开亚欧会议的决议。亚洲的东盟各国和中国、日本、韩国也对这一构想表示赞同,并给予积极支持。

    亚欧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加强亚欧两大洲间的对话与合作,为两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建立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

     1996年3月,首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是亚欧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共商亚欧合作大计。参加会议的26个成员包括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越南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欧洲的15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以及欧盟委员会。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确定亚欧会议的目标是在亚欧两大洲之间建立旨在促进增长的新型、全面的伙伴关系,加强相互间的对话、了解与合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004年10月,亚欧会议实现首轮扩大,东盟3个新成员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欧盟10个新成员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亚欧会议成员增至39个。2006年9月,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同意接纳蒙古、印度、巴基斯坦、东盟秘书处、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6个新成员,亚欧会议实现第二轮扩大。至此,亚欧会议成员增至45个,其中包括亚洲16国、欧洲27国以及东盟秘书处和欧盟委员会。亚欧会议成员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50%,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58%,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60%。

    首届亚欧首脑会议明确提出,亚欧合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基本权利、遵守国际法义务、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合作进程开放和循序渐进;后续行动基于协商一致;增加新成员由各成员领导人协商一致决定。

    亚欧会议主要包括政治对话、经贸合作、社会文化及其他领域交流三大支柱。自成立以来,亚欧会议合作总体进展顺利,在三大领域均取得积极成果。亚欧双方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在各层面开展政治对话,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在经贸合作方面,亚欧双方积极开展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对话,共同致力于促进两地区经济和贸易稳定增长;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方面,双方共识不断增多并制订了中长期文化合作规划,还通过亚欧基金开展了近400项学术和人员交流活动。此外,亚欧会议在科技、劳动与就业、执法、环境、教育和青年等领域也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亚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亚欧会议的活动将以非机制化方式多层次进行,主要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经济、财政和科技等部长级会议,高官会议及其他后续行动。首脑会议为最高级别会议,负责确定亚欧会议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并通过重要的政治宣言和后续行动,隔年在亚洲和欧洲轮流举行。亚欧外长会议负责亚欧会议活动的整体协调和政策规划,通过有关指导性文件并批准新倡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与首脑会议错年举行。亚欧高官会议负责协调和管理亚欧会议各领域活动,开展日常政策对话,并为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作准备。亚欧会议还定期举行经济、财政、文化部长及海关署长会议,不定期举行科技、环境、中小企业、劳动与就业、信息与通讯技术、总检察长等其他专业部长级会议。亚欧会议没有常设秘书处,日常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亚欧地区各2个协调员负责。

    中国参与亚欧会议的情况

    中国一直是亚欧合作进程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性参与者,致力于推动亚欧合作机制的深化。李鹏总理出席了首届亚欧首脑会议。朱镕基总理出席了第二、第三和第四届亚欧首脑会议。温家宝总理分别于2004年10月、2006年9月出席了第五、六届亚欧首脑会议。中国先后提出建立亚欧新型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加强政治对话与磋商、提升经贸关系、加强环境与农业领域合作、拓展文化文明对话、推动青年交流等主张。中国倡议和主办了多个部长级会议和其他重要活动,涉及海关、科技、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在亚欧会议成立以来已实施的100多项倡议中,中国倡议的占17项。中国也是各成员中首倡部长级会议最多的国家。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