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中期选举 > 中期选举资料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期选举后美国对华策略或转向施压市场开放

2010年11月08日 11: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6日抵达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开始为期10天的亚洲四国之旅。奥巴马将会先后访问印度、印尼、韩国及日本。据外媒报道,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出访,主要任务是开拓亚洲市场,推动美国出口,从而降低国内失业率。

    谈及这次访亚之行目的,奥巴马4日说:“那就是带着美国企业去那里开拓市场,使我们能在亚洲、在世界上那些成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卖东西,从而让我们能够在美国创造就业机会。”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的亚洲之旅再度表明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正在亚洲“重装上阵”。还有分析说,奥巴马此举可能是想借助外交政策来缓解中期选举的沉重打击,并挽救不断下跌的支持率。在美国当地时间11月2日举行的中期选举中,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失去众议院多数地位,仅以微弱优势保住参议院多数。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日报道称,虽然奥巴马此行不会踏足中国,但当他与各国领导人会晤时,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实力的崛起,都会若隐若现地被列入议程之中。

    专家分析,虽然奥巴马此次亚洲的行程不含中国,但是也可洞悉出“后中期选举时代”的美国策略——面对无就业经济复苏形势,开拓海外市场或将成为美国在中期选举之后的政策着力点。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重点也将发生转向。

    “中期选举之后,美对华的贸易政策内容会有所改变,将从压人民币汇率转向敦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主党一向更加关注减少美国进口,以促进国内工人的职位增长,因此会一再向人民币施压,而共和党更关注的则是扩大出口市场,尤其主张增加货物出口到中国,因此美方很有可能加大对中国市场开放的诉求,同时也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提出更多要求。

    香港智经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主任朱文辉也表示,共和党一贯和大企业关系密切,所以共和党会很看重中国市场。他们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在汇率问题上反复纠缠中国。

    此外,随着中期选举落幕,作为选举语言“中国话题”会逐渐降温,政治因素逐渐淡化,汇率压力会有所缓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共和党不像民主党那样盯着一个市场不放,而是主张发展多边贸易、开放出口市场。此外,由于国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可能使得奥巴马的决策更加谨慎,奥巴马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将有所制约和收敛。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陈凤英提示说,汇率、资本、贸易等都成为美国对中国经济发难轮番使用的“工具”。这个趋势在中期选举之后可能更加突出,因为政治压力下,奥巴马也开始反思对华策略的效果。

    金灿荣表示,虽然“选举综合症”暂时消失了,随着美国国会政党结构的变化,反自由贸易主义的情绪也有所淡化,但是美国国内失业率依然高企,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中美经贸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双方的摩擦也依旧会存在。

    此外,参众两院的分家会导致美国国内党派斗争加剧,这也为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陈凤英分析说,在野党总要拿执政党“开刀”,因此共和党很有可能会利用“中国因素”为民主党制造麻烦,长期来看汇率等问题依然还会突出。此外,执政党依然还是民主党,拼出口的理念没有变,中美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朱文辉也表示,在“后中期选举时代”里,奥巴马政府仍不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人民币施压。“奥巴马对亚洲的访问行程中并无中国,然而他却说要全程关注人民币汇率,目的是想在G20峰会前,得到亚洲其他国家的支持来给中国施加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对《经济参考报》表示,从过去历史看,在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或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美国一向有很强的跨党派共识,美国对华贸易的基本方针不会变。此外,考虑到执政的还是民主党,因此,在美国经济仍处于摆脱通货紧缩预期的态势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还会是常态。

    王晋斌还说,中美经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全球化本质上也不会逆转。在这样的全球分工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会朝着更尊重比较优势的方向深化和发展,考虑到贸易摩擦的贸易额仅占到贸易总额不足5%,所以不会改变正常的、向好的态势。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