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力拓 > 力拓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力拓重申加强与中国关系 明年扩产满足中国需求

2009年11月26日 11: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与中国的关系”成为力拓连续两场投资者交流会上的重点。该公司CEO艾博年昨日表示,2010年他个人的工作重点之一将是加强公司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力拓与中国铝业(601600,股吧)公司之间仍有合作机会。

    蒙古铜金矿再续前缘

    此前,曾有澳大利亚媒体报道,自6月份与中铝分手后,力拓集团已经找到了与中铝的又一合作契机——蒙古Oyu Tolgoi铜金矿项目。消息称,双方正在“审慎地”就开发蒙古南部Oyu Tolgoi矿区的投资与合作进行初步谈判。Oyu Tolgoi矿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最大铜金矿,距离中蒙边境仅为200公里。

    这一消息虽然没有得到中铝方面的正面证实,但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的消息,实际上蒙古铜金矿项目早在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合作案中就有涉及,只是该矿区的开采在当时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考虑到一定的政策风险,故未作披露。

    根据力拓8月26日的公告,对Oyu Tolgoi金铜矿的投资是通过其对加拿大艾芬豪矿业公司的持股实现的。2006年10月,力拓以3.03亿美元收购艾芬豪矿业9.95%的资产。与蒙古政府签订合同后,力拓将以3.88亿美元再次增持艾芬豪矿业9.95%的股份。而Oyu Tolgoi金铜矿的获批是建立在蒙古议会修改了四项法律后的基础上的。

    据称,力拓已与Oyu Tolgoi矿区开发商加拿大艾芬豪以及蒙古政府三方签署了投资开发协议,计划于明年春天开始动工,该项目总金额达45亿美元。

    分析人士称,由于Oyu Tolgoi矿区地理位置靠近中国,因此来自中国的基础设施、物流以及营销方面的配合,将至关重要。虽然力拓曾经撕毁与中铝的合作协议,但中铝仍然最有可能成为力拓的中方合作伙伴。

    艾博年也在投资者见面会上表示,如销往中国市场,蒙古矿区的开发相对于澳本土具有海运价格优势,而蒙古也正是力拓必需投资的地方。

    计划明年大幅增产

    力拓对中国的示好,并非全无依据。“中国市场对力拓集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公司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中国。”艾博年表示,力拓会尽力修复与中国的关系,目前公司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微妙变化。

    同样是为了满足最重要市场的需求,力拓还计划在明年大幅增加产能。力拓此前计划在2010年完成资本支出25亿美元,昨天艾博年透露公司已将这一数字提升至50亿-60亿美元,增幅超过1倍以上。对此,艾博年表示,25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预算仅能维持目前的生产规模,增加投资规模能够大幅提高产能。

    力拓方面认为,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仍然旺盛,主要生产商尚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全部需求。力拓集团铁矿石部门主管Sam Walsh在投资者见面会上表示——我们仍看到来自中国市场的十分强劲的需求。他表示,中国铁矿石库存从9月开始下降,因此力拓10月份提高了今年铁矿石生产目标至2.10亿-2.15亿吨。这一观点与另一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判断并不完全相符,BHP首席执行长Marius Kloppers上周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中国已经基本完成库存回补,显现出需求回落迹象,要等到明年年中,全球市场潜在需求水平才能摆脱库存因素的影响。

    力拓的积极生产及来年的扩产计划似乎并没有受到巨额外债的影响。力拓CFO Guy Elliott表示,截至9月底,力拓已将公司净债务缩减至223亿美元,前9个月偿债42%,就在10月30日刚刚偿还了一笔10亿美元的债务。他表示,力拓目前的业务产生的现金和近期资产销售所得收入能为债务偿还提供足够资金,并同时保证公司在具有增值潜力项目方面的投资。

(责任编辑:师子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