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欧猪五国 > 欧猪五国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希腊有救 危机未了

2010年03月16日 14: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欧元区16国财长会议和欧盟27国财长会议于15日、16日在布鲁塞尔相继举行。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财长会议肯定会达成协议,但关键要看对希腊债务施救的力度有多大。欧盟自身也有财政困难,但已经到了不能不出手相救希腊的地步”。但欧盟能在多大程度上施救希腊,要取决于即将出台的救助方案的力度。

    为保欧元信心,欧盟不得不出手

    希腊债务危机以来,欧盟对其施救与否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希腊危机导致的欧元贬值将会危及国际市场对欧元的货币信心。如何避免欧元被希腊债务危机拖累,是此次两场财长会议的议题重点。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法国和德国打算在欧盟内部解决希腊债务危机,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直接干预的尴尬局面。因为近些年以来,欧盟新成员如匈牙利和拉脱维亚向IM F求以援助。从长远来看,欧元区国家不能拿欧元的货币信用来冒险。

    根据安排,希腊将在本次欧盟财长会议期间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报告,介绍希腊削减财政赤字计划第一阶段的进展情况;欧元区财长和欧盟委员会将会对这份报告进行评估,并继续就是否向希腊提供经济援助方案进行讨论。

    对于欧盟的救助,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希腊债务危机)牵涉到了欧盟的核心利益的话,欧盟肯定会拿出实效措施”。何伟文则分析指出,“这实际上是欧盟的被迫行为,因为欧盟最初有规定,不能出手救助债务出现问题的某一个成员国,而眼下希腊债务危机已经让欧盟不能不出手了。”并且认为,救助希腊并不简单地等于具体还多少债,主要是出于提振全球市场对欧元信心的考虑,而且具体救援的规模也不会太大,德国和法国自身负债也重,就算解决了希腊债务危机,还有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债务缠身国家。

    希腊、欧盟、美国三方博弈犹存

    两场财长会议也将重点“调查金融衍生品投机性交易”“统一监管各国经济状况”,避免危机扩散。

    表面上来看,这两场财长会议或将给希腊债务危机带来诸多利好因素。但是这场危机背后不仅是希腊自身的财政问题,还牵涉到欧盟和美国在金融监管上的分歧。事实上,希腊债务危机反映的是希腊、欧盟和美国三方的博弈。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本月初在访问美国时表示,希腊正在欧盟内部寻求改善希腊借贷前景的途径。不过,希腊一直坚称,所需要的不是金钱援助,而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公平的空间去执行赤字削减计划,享有正常的借贷汇率。

    寻求欧盟内部的解决办法已经越来越成为欧洲各国领导人的共识。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均谈及通过成立欧洲货币基金(E M F)来解决成员国债务问题,欧盟委员会上周还证实,正与欧元区国家商讨成立这一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机构。

    希腊债务危机与美国投资银行的关系密不可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9日说,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禁止纯投机性的信用违约掉期(CD S)交易。

    何伟文分析指出,解决希腊债务问题牵扯到美国方面的矛盾。“欧盟实行严格的金融监管条例将会对美国,特别是美国投资银行产生影响,涉及希腊、欧盟和美国三方的博弈。因此希腊债务危机的解决尚需不断地观察。”

    德国大发“希腊财”?

    有观点认为,希腊危机成就了德国在欧元区的经济地位,德国借机大发“希腊财”。据美国《洛杉矶时报》15日报道分析,为何德国在希腊债务危机4个月后才对援助希腊有所动静?因为希腊危机给德国带来了三大机遇:希腊危机导致的欧元贬值大幅拉升了德国的出口;居于欧洲央行的领跑者地位;对欧元区成员国施加影响力。分析指出,由于希腊危机的影响,最近三个月来欧元兑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这使德国的出口从2009年萎缩高达19%的困境中恢复过来,德国将其称为“希腊刺激”,德国利用了这场危机。

    对于这种观点,何伟文并不完全认同“固然,希腊危机客观上造成欧元贬值,促使德国拉动出口,但德国并不是真心希望通过希腊危机获取利益,希腊危机给欧元带来的冲击也会影响到德国。”

    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不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问及此次财长会议达成的救助协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时,何伟文指出,欧盟的希腊债务的救助协议“对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不会有影响”,并分析说,主要看中国是否与希腊债务危机有牵连。从目前来看,并没有迹象显示中国牵连其中“就算有牵连,人民币汇率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比如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也并未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这也是另外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