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欧猪五国 > 欧猪五国资料 > 正文
中经搜索

希腊债务危机或现转机 但风险犹存

2010年03月04日 14:30   来源:新华网   
    希腊政府3日出台了一份“加强版”的财政紧缩方案,以赢得欧盟支持和市场信心。这或许将为紧绷多日的希腊债务危机带来了一线转机,但诸多风险依然值得警惕。

    实属无奈之举

    根据当天公布的新措施,希腊政府将进一步削减公务员薪酬,提高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多项税率,试图通过开源节流,在年内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2.7%降至8.7%。预计新措施将增收节支48亿欧元。

    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承认,作出这个决定是困难的,但也是必要的。

    希腊政府曾于1月中旬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整顿财政的方案,提出今年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4个百分点,并于2012年进一步降至3%以下。但市场对希腊政府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担忧丝毫没有减轻。希腊国债收益率因此继续攀升,这对急于融资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希腊政府来说非常不利。

    截至今年5月份,希腊将有200多亿欧元到期债务需要偿还。

    希腊政府希望欧盟出手相救,平息市场担忧和投机行为,从而让希腊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从金融市场上筹资,但欧盟却要求希腊先加大削减赤字的力度,确保实现既定目标。最近一段时间,双方一直处于讨价还价的胶着状态。

    在新措施出炉前,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刚刚到访雅典,并再次就削减财政赤字问题向希腊政府施压。

    迫于欧盟压力和融资需要,身处夹缝中的希腊政府不得不宣布采取更加严苛的措施,以换取欧盟支持。

    期待欧盟出手

    在有关人士看来,希腊政府的让步则把球踢到了欧盟一边。

    帕潘德里欧说,从当天起,问题已经不再是希腊的,而是整个欧洲的。希腊已经按照要求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如果欧盟再不出手,并且市场形势因为投机因素仍得不到缓解,那么希腊将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

    欧盟官员多次明确反对将希腊债务危机交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理,因为那么做将有损欧元区声誉,削弱人们对于欧元的信心。

    尽管欧盟声称,存在多种手段帮助希腊,但迄今对于可能采取的方式始终守口如瓶。伴随着外界的种种猜测,近期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德国和法国等欧元区国家将支持本国国有金融机构购买希腊国债。

    巧合的是,帕潘德里欧将于5日赶往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晤,紧接着7日赶往巴黎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晤。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腊即将获救的希望,从而为走出债务危机带来一线转机。

    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拉加德在希腊宣布新措施后认为,希腊削减赤字的力度甚至比欧盟期待的还要大,但她同时指出,没有必要让其他欧元区国家出钱帮助希腊巩固财政。

    德国总理默克尔则给人们泼了一瓢冷水。她说,自己与帕潘德里欧5日的会谈不会涉及援助措施。

    希腊政府一直强调,希腊并不需要欧盟直接出钱相救,而是为稳定市场情绪、遏制投机行为提供某种形式的帮助。    
    下一个“希腊”

    不论欧盟最终以何种形式帮助希腊,希腊债务危机的解决都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首先,市场对于希腊能否真正削减赤字依然心存疑虑。希腊政府大力削减财政赤字的努力一方面可能拖累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希腊经济部长卢卡·卡采利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希腊经济依然处于衰退,加大力度削减赤字必须十分谨慎。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希腊经济陷入更加严重的衰退,造成财政收入减少,从而与巩固财政的初衷背道而驰。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继去年萎缩1.1%之后,希腊经济今年将再度下滑0.3%。

    最近一段时间,希腊国内频繁爆发不同团体的罢工和游行活动,反对政府为削减赤字减少公共开支和增税,社会不满情绪明显上升,这有可能影响到希腊政府的执行能力。

    其次,由于欧元区缺乏一套固定机制帮助陷入债务危机的成员国,即便希腊问题得以临时解决,投机者仍可能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债务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从而造就另一个“希腊”,到时候欧盟将被迫四处救火。

    欧洲议会社会党党团2日建议,应当在欧盟设立一支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欧洲货币基金”,用于帮助希腊这样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只有这样才能阻止像蝗虫一样的投机者从一个国家扑向另一个国家,但从目前来看,这套机制在欧盟还很难建立。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