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经济日报微信
中经网微信
俄与北约关系被形容为黑白交替"斑马线"
2009年09月11日 15:12
来源:中国网
[
打印本稿
]
[字号
大
中
小
]
[
手机看新闻
]
毫无疑问,《独立军事评论》对北约成立六十周年不可能无所表示。为了表示庆祝,《独立军事评论》刊登了两篇很有份量的材料(参见该2009年第12期),一篇是北约现任秘书长夏候雅伯的讲话,一篇是北约驻波黑维和力量萨拉热窝部队前副指挥官、退役上校安德烈·捷穆连科的谈话。
这两篇材料为北约说了不少好话。委婉地说,对于北约的实质和性质,我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受骗的期待
北约是一个特殊的国际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六十年的时间里,它决定了西欧的地缘政治形势。不久前,它甚至开始决定东欧和南欧的地缘政治形势。北约是冷战的结果和工具,它不仅在苏联解体之后继续存在,还把莫斯科在华沙条约中的盟友几乎全部拉到了自己一边。此外,北约还扩展到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土:波罗地海三国已经是北约的正式成员。其它一些前苏联成员国的领导人都千方百计地将拉着自己的国民挤进北约。而且他们毫不掩饰,反俄主义不仅过去是,现在仍是他们加入北约的“特殊通行证”。在冷战年代,反俄主义在形式上表现为反苏联主义,是北约组织的基本理念之一,但任何一份北约公开文件对此都没有提及。
西方的反俄倾向为何经久不衰?为什么反俄倾向最终在北约占了上风?为什么北约直到现在仍墨守那些反苏的陈规?
我虽然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但我仍想指出在当今俄罗斯被舆论界忽视的某些特殊因素。
我们对在冷战时代“苏联”和“俄罗斯”在英语中是同义词这一事实显然估计不足。对于前苏联公民而言,前苏联的解体和新的独立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民族自我证实过程。在心理上接受“俄罗斯”这一概念,停止以苏联的规模和范畴来理解它,需要花一定时间。在西方民众乃至政治精英的意识中,新的俄罗斯的诞生是这样一幅图景:俄罗斯分裂后(因为在他们眼中,苏联和俄罗斯是同义词!),前苏联的许多民族被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了出来。
西方人正是从这种与俄罗斯人根本不同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90年代初在亚欧大陆上发生的事关苏联命运的事件。
西方对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感到愉快,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凶恶可怖、脚穿皮靴、头戴红五星军帽、手拿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长着利爪的熊变成了一只受过训练、手拿一瓶百事可乐的小老鼠。”但事实并非如此。西方忽然感到,它对于俄罗斯的期待是一种错觉。
首先,俄罗斯直到最后也没有对自己“罪恶的过去”进行谴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并没有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西斯主义在纽伦堡国际法庭那样,遭到公开审判。在西方的社会意识中,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等概念。
其次,俄罗斯宣布自己是前苏联所有权利和义务的继承者,苏联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也由俄罗斯继承。西方认为,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的俄罗斯,却无法摆脱超级大国的特性。这一点具体表现在,莫斯科推行独立的政策,常常反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国。
再者,西方认为,俄罗斯虽然在冷战中遭到失败,但保留了致命的毒刺——核导弹潜力。俄罗斯的核潜力强大到不仅能够摧毁西方甚至能够摧毁整个地球的水平。
排除在欧洲之外
北约第一任秘书长劳德·伊斯梅在任时曾精辟地概括了北约的实质和目标——“在欧洲留住美国,压住德国,看住俄罗斯。”这一论断沿用至今,无人能够推翻。之后的历任北约秘书长都不否认这一主张,从未公开对其进行批评。这一论断同时也对以下几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首先,北约是保证美国在欧洲大陆政治存在和直接军事存在的唯一机制。委婉地讲,如果没有了北约,那么美国军队在欧洲大陆的存在就不可理解。因为欧盟并没有跑到大西洋之外的美洲去。
“在欧洲压住德国”,意为防止纳粹主义复兴。但德国坚决地与希特勒的遗产决裂究竟是不是北约的功劳,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接下来,劳德·伊斯梅的论断对俄罗斯民众(甚至包括专家团队)经过深思之后提出的天真问题:“俄罗斯是否能够成为北约成员?”做出了回答。当然不能!如果俄罗斯加入了北约,那么劳德·伊斯梅的论断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既不能让俄罗斯进入北约,也不能让俄罗斯进入欧洲。其实,早在55年前,也就是1954年3月31日,苏联正式提出要求加入北约的申请。西方对这一问题的提出感到害怕,它对莫斯科的回答是明确而清楚的:“…无须强调这一提议的不现实性。这一提议与西方国家构建防御和安全体系的原则相违背…”。
无须对此再进行评论。在西方纳税人的眼中,苏联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使北约合法化了。
还有一个细节,劳德·伊斯梅在自己的论断中用的是“俄罗斯”这个词,因为,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它与苏联是同义词。即使是现在,西方国家的民众也体会不出译文在心理细节上的差别。对他们来说,有一点很明确:就算到了现在,也不能让俄罗斯进入欧洲。可见,冷战时代的思维还在起作用……
现实政治
西方认为,不让俄罗斯进入欧洲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直到现在都没有一致的解决方案。西方国家和民众对俄罗斯的态度各异。有些对俄罗斯很有好感,有些则有着强硬的反俄立场。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与俄罗斯隔绝并将俄罗斯排除于世界进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将俄罗斯引入欧洲,但同时又要将这种进程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今天的北约本身也是这样的一种介入机制。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与北约各方面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双方建立了政治对话,开展了军事合作,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接触。尽管莫斯科对这一切不是十分满意,甚至北约东扩招致了俄罗斯的反感,但双方还是找到了共同语言。1999年巴尔干危机以及北约入侵南斯拉夫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各方面的关系冻结。“黑色地带”最终到来。虽然它持续的时间不长,并且很快被实质性的关系上升所取代。
10年之后,这种局面再次出现,不过这次正相反:为了回应俄罗斯军队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对格鲁吉亚军队采取的行动,布鲁塞尔方面冻结了与莫斯科的所有联系。不过“黑色地带”已接近结束。
从另一方面可以证明,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总体上正是“黑色地带”与“白色地带”的交替,这种交替时而迸发出乐观和愉快的情绪,时而进行激烈的相互批评。俄罗斯与北约关系中存在“斑马线”无疑会在日后要得到验证。北约内部希望与自己的东方邻居和睦相处,俄罗斯—北约关系委员会也正是为此而建立。但布鲁塞尔压根不打算与俄罗斯结亲(也就是说吸收俄罗斯加入北约),更何况现在莫斯科也不要求加入北约……
在政治中更重要的是利益,表露情绪是不合适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对这一点心知肚明。种种许诺和口头承诺的义务尽管会发天真的期待,但在政治中一文不值。俄罗斯已经不止一次处于这样的境地,我们应该用西方所谓的“真正的政治家”的立场来看待世界。具体到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就北约的定义而言,俄罗斯不可能成为北约成员。如果吸收俄罗斯加入北约,那么北约就失去了其作为军事政治组织的意义,其在意识形态和精神心理上必定崩溃。
俄罗斯过去、现在、将来还要将北约视为潜在威胁,这种威胁来自北约本身的存在。这一点虽不必公开说明,但不言而喻。俄罗斯执行的政策越坚决、越独立,西方关于加强北约的论据就越充分。
就纯技术原因而言,俄罗斯也不可能被吸纳进北约。俄罗斯的前华沙条约盟友及某些“苏联各民族友好大家庭”中已经加入北约的国家,在表决时也未必会同意俄罗斯加入北约。而北约所有决议都要全体成员协商。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应何去何从?是坚决同北约决裂?还是递交加入北约的申请?或者顺势而为?
只有当我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且始终不渝、合乎逻辑地保障这些利益时,我们才能够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这里需要的是不胡思乱想、不自欺欺人、不自我陶醉的真正的政治家。
北约的存在已是客观现实,俄罗斯不能够也无权忽视北约的存在。俄罗斯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参加了北约的某些行动,包括在地中海举行的代号为“积极努力”反恐行动。在此过程中,北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介入欧洲—大西洋安全保障。
莫斯科应确定与北约合作的方式和力度。比如,“积极努力”行动。如果对俄罗斯而言参与这项行动是有利的,那么就应该直接郑重表明这一立场。因为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对所谓的“积极努力”行动一无所知,也没有几个专家能够解释清楚,什么是地中海反恐行动,俄罗斯和这项行动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事情是这样,那么我们军舰远航花的又是谁的钱?
结论是显然的,在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中需要充分的公开和透明。保持沉默、吞吞吐吐、忽视或歪曲事实都会在国内混淆视听,不可避免地引发问题和怀疑。
北约没那么可怕
目前,北约正通过从根本上改变架构和功能的方式进行所谓的转型。现在其政治功能明显强于军事功能,北约更倾向于通过长时间的咨询、协商、讨论,在外交和安全问题上寻求一致。在军事方面它更多地是发挥协调作用。
同时,也不能忘记北约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一事实。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北约通常由各级指挥部代表北约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出现。把北约各成员国军队兵力之和作为北约军事实力的方法并不正确。对于北约批准的每一个具体行动或战役,那些做好了准备并且想参与的国家都会派本国军队和武装力量参加,而且很多时候是自己买单。如果北约成员国没有参与的愿望怎么办?2003年春天,由于不能取得北约盟国对入侵伊拉克行动的一致支持,美国只好以“联合武装力量”的名义,而不是以北约的名义开展行动。
我们传统上习惯于称作“快速反应部队”的北约快速部署部队,无论从构成还是作战能力上讲,并不一定能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快速反应部队其实是由来自各成员国的军官组成的多国指挥机构。通常,各成员国将经过半年训练的陆军、空军和海军人员派往该机构,其地面力量总共不超过1个旅。其实,更应该将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视为供各国指挥机构和人员学习协同行动的训练中心。军事专家清楚地知道:各国军队条令、标准、武器装备、通讯及指挥系统各不相同,保障成分复杂的军队的战斗协同性十分困难。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即北约作为军事组织,其效率值得怀疑。在通过决议时北约内部实行协商一致的原则,尽管该原则体现了民主性,但在需要迅速通过重大决定的紧急情况下,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成员越多,北约通过决议的机制及北约机构本身的效率就越低。
作者:伊戈尔·米哈伊洛维奇·波波夫(退役上校,历史学副博士)
(责任编辑:师子奇)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北约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
一带一路
·
中巴经济走廊
·
环球商务资讯
·
中国经济网英文频道
商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