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候选李小加:赞誉质疑共存

2009年12月18日 14:3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时代周报记者胡进发自香港

    从石油工人到新闻记者,从记者到律师,从律师到投资银行家,从投资银行家到香港公务员,李小加正在经历其人生的第四次转身。

    在这个金融世界风雨飘摇的时候,接任港交所总裁的,为何是李小加?他将为香港带来什么改变?

    32年前,皮肤黝黑的16岁的少年李小加走出石油学校,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中海油前身的一名采油工人。那些日子里,波涛汹涌中海上的石油钻塔就是他的家,他的舞台。

    3年前,45岁的中年人李小加再次踏上石油钻塔时,他是以一位华尔街投资银行家的身份,协助运作一个价值130亿美元的兼并项目。这时候,云谲波诡的全球资本市场是他的舞台。

    现在,48岁的李小加成为香港联交所唯一的行政总裁候选人,一个新的人生舞台在等待着他的出演。

    下一站:港交所CEO

    5月25日,香港中环,倾盆大雨。

    在康乐广场8号遮打大厦(Chater House)共占据了十层楼的J.P摩根亚太区总部,一切如常。“公司对此没有任何评论,也不能给予证实或否认,因为这非常敏感。”对于李小加离职的说法,该公司工作人员似乎经过训练般一概如此回答,“(李小加)他现在哪里,我实在帮不了你。”

    但据接近李小加的人士确认,李小加确实已在5月中旬离开J.P摩根,作为现时唯一的行政总裁候选人,港交所董事会在5月21日临时修改议程,提前一个月通过对其的任命,但还需证监会及港府确认。因此李虽然人常在香港,但目前不便出面说话。

    由于李小加得到夏佳理及史美伦两位在行政会议分管金融的成员极力举荐,其获任其实已无悬念。

    中国背景和华尔街经验,是李小加最受追捧的能力搭配。《纽约时报》称:“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在上世纪80年代都曾西行留学美国。归国后则在不断增多的跨国大生意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非常有能力,具备真正的中国背景和华尔街经验。”

    大中华市场下一步发展需要什么?上海要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未来之路怎么走?香港资深媒体人士罗绮萍认为,内地出身的海归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比香港本地人更有积极效果,“既然史美伦可获聘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沈联涛(原籍马来西亚,可算是半个香港人)可以做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任志刚也有可能在退休后出任中国人民银行的顾问,一位在内地出生、在外国受教育、长期在国际投行工作的海归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在全球盯住中国市场的今天,正是最适当的安排。”

    三次转型:采油工变银行家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李小加在北京出现频率颇高。2008年10月以来,李小加在北京、上海高校关于金融危机的演讲,几乎场场爆满。他口才极好,思维严密。尽管满头大汗,演讲时几乎没有停顿,也很少看稿,并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问题说清楚。此外,李小加还给北京的金融记者做过免费培训。

    如果倒流32年,如今在大学讲堂上妙语连珠的李小加会告诉你,当年他多么羡慕大学生活。

    32年前,16岁的李小加是一名海上石油钻井工人。“当时,我从技校毕业,招去做采油工。”海上的生活十分单调,但李小加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是幸福的。“因为做工人就意味着不用下乡,待遇也非常好:吃饭不要钱,一年能发两双皮鞋。”

    4年采油工的那些日子,他一有空就抱着收音机学习英语。闲暇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大学门口蹲着,“看那些大学生”。1979年恢复高考,他如愿考入厦门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在《中国日报》做记者。

    1986年,中国掀起一股出国潮,已经干了2年记者的李小加和太太也加入其中。结果一封“如果学校需要我们交申请费的话,就请不要回复了。这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钱”的申请信,让阿拉巴马大学为他们夫妻俩都支付了一份奖学金。

    在李小加的记忆里,留学生活非常幸福。“那时候,每个星期天,我们都去一个美国老太太那里淘二手货。她是个有趣的人,每周都在家把东西铺开。我们三四十个中国人一起去,5美分就能在那里淘到一盏台灯,真是爽极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日子挺苦的。要去打工、洗盘子,五六年都见不到父母。没钱回家。”他叹道,“可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我们总感觉无比幸运。”

    临近毕业,攻读新闻专业的李小加决定转读法律专业,继续留在美国。“这时候,我遇见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教授。”当得知李小加已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却不愿就读时,爱德华十分困惑地问李小加:“你是被哈佛录取了,还是被耶鲁录取了?”没想到李小加却回答说:“我将去印地安纳大学,因为我没钱。”当时,爱德华教授希望李小加第二天一早赶到哥伦比亚大学面谈一下,李小加有点窘迫:“早上来不了,我得坐火车,因为我没钱买飞机票。”这让爱德华颇为震动,见面当日他就帮助李小加解决了所有的经费问题。

    此后,幸运再次向李小加招手: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模拟法庭上,凭借出色的口才,李小加当场被美国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看中,而这家名为Davis Polk& Wardwell和 Brown& Wood律师事务所和美林有较多的业务往来,李小加很快被美林看中。1994年,律师李小加进入美林证券,开始自己投资银行家的生涯。

    李小加的新使命

    尽管李小加的个人经验卓越,但能否挑起港交所的大任,在香港业界仍引发不小的争论。李小加有两块短板,一是与本地经纪的关系,二是缺乏实务经验。本地经纪向来对监管机构偏重国际大行利益不满,对来自摩根大通的李小加当然会抗拒。

    香港证券经纪业协会主席李耀新已放话,对李小加的任命表示忧虑及奇怪。营运投资银行与港交所不同,后者是很独特的行业,港交所有很多技术项目,如证券无纸化、交易系统的提升等需要熟悉的人才处理,李小加在这方面却是空白。

    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在台北参加“两岸三地ETF市场发展论坛”时也表示,“我没有参与遴选”及“我没有见过他,对他不认识”。

    这两句话可圈可点,据了解,在港交所行政总裁继任人选的遴选工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主席夏佳理及他在行政会议的“战友”史美伦,而两人一直属意的人选,是具备法律界背景的国际大行要员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则较倾向他的继任人有更多实战及市场经验。

    史美伦一直较认同曾有美国执业律师背景的“海归派”,认为他们既熟悉国情,又有严谨的法律训练,有助维持金融稳定,这与同是律师出身的夏佳理想法一致。其实在李小加之前,史美伦曾于2003年力荐当年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的同事高西庆(现为中投总经理)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但因中央另有安排而作罢。

    而周文耀属“科班出身”,1973年便加入冯景禧创办的证券界“木人巷”新鸿基证券(现已转售予李明治家族),与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詹培忠及中小经纪紧密沟通,他希望其继任人熟悉具体市场运作,与大中小型市场参与者都能对话。

    看来,李小加将面对香港中小型经纪的积极或消极抵抗,需要小心应对不要栽在实务环节中。这并非杞人忧天,当年出身政府系统的邝其志也缺乏实战经验,因“仙股事件”下台,在他任期内,港交所电脑系统屡次失灵,令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受损。周文耀继任后,因为他出身于本地证券行,各方面都十分熟悉,这几年风平浪静。李小加能否成功,关键之一是营运总裁的人选。目前的港交所营运总裁为葛卓豪,据说也将离任,如果继任人是一位熟悉本地经纪及市场实际运作的香港人,便能与李小加发挥协同效应。

    无论如何,李小加的新使命不会轻松。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向上行,股市旺顺,港交所的交投和利润年年创出新高,但目前全球都在经历一场痛苦的金融危机,香港市场更是首当其冲,加上上海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让港交所开拓新产品和市场,应对上海的挑战,这将是对李小加能力的更大考验。

(责任编辑:师子奇)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