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升值论

2011年05月24日 22:37   来源:人民网   顾保国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各有其适用范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说明汇率的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用来解释汇率的变动。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坚持了小幅、渐进的升值步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形成。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保持了币值的稳定,展现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讲诚信的大国风范。然而个别发达国家的某些人却不顾事实和真相,动辄以“汇率操纵”为由向中国发难,要求人民币升值。被这些人歪曲利用的理论中就有“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估算明显不合理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运用也存在着严格的假设前提。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纯粹理想状态下的无贸易壁垒、运输成本、外汇管制的开放经济环境下推导出来的,而现实世界经济运行条件与之却相去甚远。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从货币层面因素分析汇率问题的,它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假定只有物价影响汇率,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利率、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外汇市场干预、热钱流动,等等。实际上,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汇率的影响,远远大于购买力平价。第三,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考虑资源禀赋问题。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禀赋充裕的国家,目前产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工资水平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是较低的物价水平,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很低。因此,不能以此就说人民币购买力很强。由于在现实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众多,特别是因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国际市场的分割及交易成本,直接导致基于购买力平价前提条件的公式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简单套用。

    近些年来,有些人机械、生硬、甚至是预设结论地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行计算,错误地得出人民币被低估5%—10%,甚至40%—50%的结论。但是,他们在购买力平价汇率的计算上明显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

    首先,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差异,购买力的实际测算面临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商品和服务代表性和可比性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各国不同的支出结构对购买力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统计汇总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等等。

    其次,在测算过程中很难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对不同国家价格水平计算的苛刻要求,根据不完整和不充分的数据计算所得的购买力平价很难与真实结果一致,恰恰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

    最后,国际组织测算的购买力平价所反映的范围和决定汇率因素的范围各不相同,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国际组织所测算的购买力平价包含了各国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比关系,而汇率只反映国与国之间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率,显然缺乏可比性。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来看,近一年来,中国经济承受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农产品、水电资源、服务类商品、用工成本等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持续高位运行。并且由于美国采取了第二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变相的货币贬值政策使得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有关理论,人民币应该贬值,但人民币在过去一年中对美元的汇率却不断创出新高。所以,如果个别发达国家仍然以人民币被低估为由向中国发难,显然是毫无道理和极不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看,问题的症结不是人民币被低估,恰恰是美元因人为滥发而被刻意低估。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利弊并存一国物价水平的整体变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短期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预测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而且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上处于一个较低的可控水平,使得人民币始终保持较强的购买力,国际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所以,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货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利弊并存,须综合取舍。

    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好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当人民币升值时,在国内市场上,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特别是燃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相对下降,可以缓解国际市场价格上升造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特别是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人民币升值将使得这种低成本策略难以为继,可以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占领国际分工的制高点。

    第三,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促使外汇储备更有效的利用。人民币适度升值,使得国内居民用人民币可以换得更多的外币,使得居民出国旅游、留学的成本下降,从而间接地实现了外汇储备藏富于民。另外,专注国内市场的企业也可以换得更多的外汇,利用外汇大胆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良性利用。

    以上谈到的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是在人民币适度、稳健升值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目前,人民币已经持续稳定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汇改以来的新高,但是个别发达国家仍以中国贸易顺差为由逼迫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对此,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贸易不平衡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结构性问题,不要把它政治化,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平衡、可持续的贸易,绝不追求顺差。”如果人民币过快的升值,那么由升值所带来的弊端将会被严重放大,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如果人民币汇率不稳定,企业就会不稳定,就业就会不稳定,社会就会不稳定,如果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问题,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第一,人民币过快升值将严重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据估算,中国很多出口企业利润率很低,只有2%-3%,最高只有5%,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20%-40%,中国出口企业将大量倒闭。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以低成本低利润占据国际市场的出口贸易格局难以快速改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外需依然不足的时期,人民币升值使得短期内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对于原本利润率就极低的外贸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第二,人民币过快升值可能引发热钱大量流入。当人民币有一个不断升值预期时,国际套利的热钱就可能流入我国,对我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产生冲击,引起资产泡沫的产生,加剧我国经济的波动性,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调控宏观经济、抑制资产泡沫的难度。

    第三,人民币过快升值会对我国就业市场带来整体压力。由于人民币升值促进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得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程度提高,根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会相对下降,这就对我国的劳动力就业产生压力,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就业压力不仅仅是对于外贸出口企业而言,以国内为主要市场的企业也会因为出口萎缩带来就业下降、收入下降而受到需求上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上劳动力需求的下降。

    目前,某些人认为美国贸易大幅逆差、经济失衡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所造成的。其基本逻辑是: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中国对美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美国企业出口利润的萎缩和失业的增加,进而致使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所以,他们不考虑中国及世界整体利益,认为人民币无论如何都应加快升值。显然,这种说法是荒诞的和不负责任的。

    首先,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关键因素在美方。人民币汇率并非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而在于美国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尽管中国希望进口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试图改善贸易顺差的状况,但始终未果。长期以来,美国为了限制高技术产品向中国出口,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如今反而倒打一耙,指责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又如美国国内的低储蓄率问题,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但没有很好履行相关责任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在中国贸易顺差中大约80%-90%是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而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并创造了这部分顺差。随着全球经济分工深化与资源优化,全球制造商将其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通过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将制成品销往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相当一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顺差,随着加工贸易的转移而转变成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失衡的延续。实际上,中国国内经济即国内企业主导的部分并不存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只不过是产业全球化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大趋势下的附带结果,并不说明人民币汇率是被低估的。

    再次,中美的两国贸易统计方法存在差异。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贸易统计方法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使用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大大高估了对华贸易逆差。这种高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进出口使用不同统计标准,进口货值被高估,而出口货值则被低估;二是由于美方未考虑增值的因素,将通过第三方中国商品对美转口全部算做从中国的进口,与此同时又将美国商品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忽略不计,对华贸易逆差被进一步夸大;三是美方在统计对华贸易逆差时只计算商品贸易,而不包含服务贸易;四是许多中国商品是通过美国转口到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的,但美方将这部分转口计入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三、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目前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在“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在所难免。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尽量放大人民币升值的好处而避免升值的弊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仅牵涉到人民币汇改本身,更与整个中国努力扩大内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相关。“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个的基本要求,是“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健全汇率形成机制,改善汇率政策环境。在当前的汇率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坚持当前有管理浮动汇率政策中,要做到渐进、双向、稳中爬升,适当扩大浮动区间,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同时,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搭配,并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的改革。

    第二,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系统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高效和风险可控的外汇体制。一方面,要提升外汇管制水平和世界经济预警监控能力,制止热钱的流入,防止热钱的过度投机行为。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再一方面,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优化外汇储备投资结构,把外汇储备变成实实在在的优质股权、债权、资源等,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延长国内增值链。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利用好巨额外汇储备,注重对我国紧缺资源、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第四,加大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价格合理变动。中国要素市场价格由于政府管制,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提高要素的价格,而是要使得要素的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需求和环境成本,允许要素价格的双向波动,并且当要素价格上涨时给予困难群体补贴。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客观要求。随着市场需求和环境成本的提升,要素价格会缓慢地上涨,这会降低人民币的国内显性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区域合作。提高我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权,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使我国国内规则和WTO同行规则相衔接,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第六,着力扩大内需,减少外贸依存度。我们要把经济拉动力从投资、出口两架马车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居民收入,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伴随着收入分配改革和各项民生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内需市场将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我国许多外向型企业应该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着力开拓国内市场,逐步把重心转移回国内市场,减少外贸依存度,从而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假借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是不合理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人民币价值的走向还是合理的。人民币不会因为任何国家的压力而被迫升值,但是人民币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升值,这应该是一个缓慢升值的过程,否则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好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准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外汇政策决策机制,改善外汇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这样才能避免人民币升值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编辑部)

(责任编辑:杨海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