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英联邦 > 英联邦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英国拟"重塑英联邦" 发达国家伙伴态度不明朗

2009年09月15日 16:22   来源:凤凰网   
    英国决心塑造一个“未来的英联邦”,以便后者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7月20日在英联邦皇家协会(Royal Commonwealth Society,RCS)启动一场联邦辩论,试图为这个已经存在了60年、由英国与其它52个前殖民地组成的独特国际组织描绘一幅令人振奋的前景。

    米利班德指出,英联邦的一大竞争优势是占到了全球贸易和商业往来的20%份额。而英联邦成员中包含两个八国集团成员,五个20国集团成员以及超过一半的77国集团成员,此外,成员还分属欧盟、非盟和东盟等区域性组织。

    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一幢古老建筑里的RCS是英联邦秘书处,不过,这个号称拥有五大洲53个成员和20亿人口——大约相当于全球总人口1/3的组织,目前在其内部的号召力值得怀疑。

    英国是这个秘书处最大的单一贡献者。米利班德说,去年英国为英联邦提供了3300多万英镑资金;2007/2008年度,英国拿出了10亿英镑用于英联邦国家双边发展援助。

    “如果我们要恢复和更新我们的英联邦,我们需要问的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只是我们的优先事项和体制安排,也需要重新审查我们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米利班德说。

    英联邦的前身是英帝国,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已经独立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为英联邦。

    对前殖民地而言,它是非美国主导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虽然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但英国并无特殊地位。事实上,联邦内所有表决必须一致。

    在这位英国外交大臣看来,英联邦成员国的首要使命是扩大成员间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其次是利用语言、法律和金融制度的一致性,扩大共同财富;第三则是善用成员在其它各国际组织内的地位。这些都是英联邦未来的用武之地,也是英国提出改革国际机构、致力于软实力更新的外交策略重点之一。

    但米利班德也直率表示:“我不认为我们已经为未来的英联邦做了足够的工作”,“英联邦成立在强烈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但它需要证明其价值。我认为,不能只做精英的英联邦,而需要推进更大规模的对话。”

    从英国发起的这场大讨论将在英联邦内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团体及公众人士间展开,以反省过去并考虑将来可能的各种关联,讨论结果将提交今年11月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召开的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最终报告将于2010年初发布。

    不过,“重塑英联邦”也许只是英国的景愿,联邦内其它发达国家伙伴的态度并不明朗。英联邦皇家学会(RCS)在7个成员国所做的一份最新调查也显示出,这个宏伟的想法实现起来恐怕不那么乐观。

    来自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印度、牙买加、马来西亚和南非七个英联邦国家超过6000人在6月至7月间接受了这次调查。就整体而言,发展中成员相对发达成员,对这个组织显得更为热心。

    RCS主任Danny Sriskandarajah就当天发布的这项民意调查评价说,调查所显示的对于英联邦概念的“冷漠和无知程度”令人担忧。实际上,多数被调查者既无敌意也不热爱这个组织,更多人的态度是不关心。他也不得不承认,人们对英联邦的认识很少。

    在通过重塑使英联邦在国际间发挥更大作用之前,英联邦秘书处的首要使命恐怕是要先增强内部的认知度。

(责任编辑:师子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