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中海油 > 中海油资料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

2010年04月14日 14: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油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各类合同制员工5.1万人,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2007年全年,公司实现合并销售收入约1,600亿元,合并利润总额约565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费:包括所得税、留成油、特别收益金、国有股份分红等350多亿元,占利润总额的60%以上;合并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净资产约1,700亿元。

    2007年总公司及下属两家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评级均有提高,分别被授予A和A1级资信评级。在克服了强台风造成巨大产量损失并保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2007年公司生产油气4,046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0.2%,圆满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

    除上游传统业务外,中国海油近年来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完善公司产业链、价值链。伴随着特色中下游产业的成长壮大,中国海油综合型能源公司的产业架构基本 LNG项目已于2006年5月顺利投产,福建、浙江和上海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阶段。公司在中国 LNG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牢固确立,并将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联合工厂、惠州炼油厂两大世界级项目以其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管理成本低的优势和特点,提升了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在差异化发展战略指导下,尿素、重交沥青和燃料油等下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市场主导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中海油与中石油,中石化并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三驾马车。

    中国海油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四家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保持良好表现,其完善透明的公司治理、较强的盈利能力及良好的成长性获得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总公司控股的油公司连续三年入选《亚洲金融》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管理公司”,中海油服连续三年被标准普尔推荐为全球精选30支最具投资价值股,海油工程连续三年荣获“CCTV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奖项,在2006年被标准普尔评为“全球挑战者”之一(国内仅有六家企业入选)。2006年底,四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3,792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68%,国有资产实现了大幅度增值。

    同时,中海油努力追求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同步履行与落实。公司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充分关注员工及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及福利。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健康安全环保体系,及强化落实执行,中国海油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健康安全环保纪录,塑造出安全、绿色的能源企业形象。同时,公司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仅2006年用于援藏、扶贫、助学、国内外自然灾害救助等公益项目上的资金总计5500余万元,彰显了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中国海油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以全面创新推动公司的高速高效发展,向着“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扎实迈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海油已由原先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演变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基地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等六大板块,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责任编辑:师子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