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沙特阿美 > 沙阿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坐拥世界最大油田 沙特阿美寻找油气新机会

2010年04月15日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沙特阿美已经靠加瓦尔油田辉煌了近60年,但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呢?

    高产油田“惯坏”沙特阿美

    4月8日,沙特阿拉伯国有石油巨头沙特阿美下属南部石油经营公司副总裁萨阿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沙特阿美已从世界最大油田加瓦尔(Ghawar)油田开采了650亿桶原油。他甚至开玩笑说,沙特阿美已经被加瓦尔油田“惯坏”了。因为从1951年起,沙特阿美就开始了对加瓦尔油田的开采,其开采历史算起来已将近60年。

    目前,沙特阿美每天在加瓦尔油田的开采量超过了500万桶,而该公司每天的原油生产总量才仅为800万至850万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沙特阿美很大程度上是在靠加瓦尔油田吃饭。萨阿德表示,虽然开采历史悠久,但加瓦尔油田的最初探明总量为1000亿桶,因此可以说加瓦尔现在仍处于壮年期,它的高产还能维持很多年。但是很多全球石油产量峰值论的支持者认为,沙特的实际原油储量并不如他们向外界公布的数据那么多,同时像加瓦尔这样的大油田也并没有那么丰富的储量。因此沙特阿美这个老本恐怕也吃不了多久了。

    对加瓦尔油田“呵护有加”

    为保证加瓦尔油田的高产,沙特阿美对其可谓“呵护有加”。去年10月,沙特阿拉伯王国石油部副大臣萨尔曼王子曾表示,沙特阿美计划在2013年前实施向加瓦尔注入二氧化碳的试点工程。今年2月,沙特政府官员称,工程有可能在2012年就提前开工,每天向加瓦尔注入4000万立方英尺二氧化碳。众所周知,注入二氧化碳可帮助维持井下压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萨阿德表示,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又可以为环境做贡献,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除二氧化碳外,向油田内注入天然气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1959年,沙特阿美开始了一项持续20年、利用天然气维持井下压力的工程。不过后来随着技术与节能意识的发展,沙特阿美意识到向井下注入天然气会造成大量能源浪费,便停止了该项目。

    从1964年起,沙特阿美开始向油井中注入水代替天然气,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加瓦尔油田对沙特阿美来说有多么重要。为了维持该油田的高产,沙特阿美费尽心机。

    为求发展开始另觅出路

    虽说加尔瓦油田让沙特阿美过了近60年“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油田毕竟有采空的一天。想要继续维持公司的发展,沙特阿美必须另觅新油田。

    据挪威《上游石油在线》8日报道,沙特阿美今年已经确立了300口陆上和近海油井的开采目标,同时还将开展48个油田考察项目,动作之大前所未有。

    沙特阿美负责钻探业务的副总裁侯赛因表示,公司将维持目前96个钻井平台的水平不变,其中17个平台用于油田探索与考察,剩下则全是采油、采气平台。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沙特减少了石油开采活动,全国的开采平台也由130个降为104个。同时,2008年12月欧佩克决定减产后,沙特的石油产量每天减少了420万桶,这也是沙特近年来最大幅度的减产。石油市场的不景气让沙特阿美把目光转向了公司以前鲜有涉及的天然气领域。

    候赛因表示,公司今年对天然气的关注仍将持续,同时公司50%的操作平台都会用于开发天然气。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沙特全国所有的平台中,石油开发平台与天然气开发平台的比例已经达到7:3。据悉,沙特阿美今年年底还将开始对两座近海非伴生气田的开采工作。侯赛因表示,从这两座非伴生气田开采的天然气将在沙特阿美新建的Wasit工厂内加工。该工厂是沙特阿美同类型工厂中最大的,每天处理天然气能力为26亿立方英尺。(记者覃泽文)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