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2017 > 三星"本土化"策略深耕中国市场 > “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星“探知未来”2016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大赛激战广州

2016年11月21日 16:06   来源:东方网   

  11月16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主办,中国三星独家赞助的“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6年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州赛区复赛在广东科学中心激情开赛。此次复赛共有60支队伍参加,从广州赛区初赛182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们,将带着自己的实验作品及科技创意展开比拼,争夺总决赛的12个晋级席位。

  作为关注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长期践行者,自2013年起,中国三星已连续四年举办“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旨在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将科普运用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从而激发青少年梦想、关注未来,并通过参与大赛的过程带给他们意义深远的成长和改变。

  大赛围绕节能、环保、健康”为主题,分为“科普实验单元”及“创意作品单元”两个单元。在创意作品单元竞赛单元中,广州赛区选手们紧追智能化趋势,针对当前热点社会问题,利用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带来了极具创意的参赛作品。如可以自动调节路灯亮度、提醒路口行车安全、具有纳米喷雾防止扬尘及树木灌溉等功能的智能路灯系统;能够自动分拣并运送快递的智能机器,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借由安装滑动轮、自动调整台灯与使用者的距离来保护人眼的护目台灯……评委们给予选手们高度赞赏,纷纷表示参赛作品勇于创新,每一个作品都独具特色,难分伯仲。

  在科普试验单元中,今年大赛力邀国际权威科普创新比赛的专家组成大赛顾问团,为大赛打造了“智能交通命题”、“风能利用命题”、“安全保护命题”三大命题。这也意味着选手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其中,“智能交通”命题难度升级,今年只面向大学生开放。为了不让已做准备的高中生的辛苦付出不白费,大赛组委会特邀顺德一中的同学们来到比赛现场进行表演,同学们以漂亮的操控技术,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科普实验单元唯一高中组比赛中,顺德一中的同学们通过反复制作桥梁结构、实验承重能力,最终成功入围复赛。

  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中国三星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中国三星以科普教育为切入点,利用自身科技创新、技术经验等优势资源发起“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公益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全国青少年交流和切磋,以及快速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

  自2013年举办以来,全国共有超过 500所大中院校,2703支队伍参赛。今年,短短80天即有10411支团队报名参赛,较前四年翻了四倍。目前,“探知未来”科普创新实验大赛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已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科技赛事之一。据悉,今年复赛阶段的比赛将在成都收官,届时,晋级总决赛的60支精英团队将全部揭晓。

  中国三星希望拓展在科技领域的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普和教育,激发青年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承办比赛让更多青少年从学校阶段即树立面向未来,学以致用,重视实践的精神。

  大赛背景及简介:

  “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科普创新实验大赛”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四川科技馆承办,中国三星独家赞助并全程深度参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独家公益支持,互动百科独家推广的一项全国性科普创新主题公益活动。大赛以“节能、环保、健康”为主题,以“探知未来”为核心,以“动员和激励广大学生参与科普创作,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目标。自2013年起,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报名参赛队伍由2703支发展为7224支队伍,参赛选手已达三万余名。2016年,大赛在往届基础上加以创新与突破,对赛事整体进行全面改善与升级,打造富有“科技与创造力”,具备“趣味与挑战”的命题,大赛在全国进行招募。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