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思辨“一带一路”全球观

2016年12月21日 18:3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特稿:思辨“一带一路”全球观

  新华社记者金旼旼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影响深远,成果斐然,海内外持续热议。对于这个惠及全球逾六成人口、迄今已获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的重大倡议,国际社会从不同视角解读。各方观点、多元理念的碰撞交融,有助于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辨,有利于廓清误读、厘清思路,有助于倡议行稳致远。

  思辨一:有形成果和无形耕耘如何全面看待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均超出预期。w我们在全面客观讨论成果时,不仅要涵盖铺路搭桥、开埠通商等有形成果,还应关注催化成果发生的无形条件。

  这些无形条件包括:基础研究、规划制定、机构创设、政策对接、标准接轨、金融支持、文化交流等。如果将项目落地比作开花结果,那么无形条件的创造就是开荒培土、播种灌溉、防虫病害的艰辛耕耘过程。一分有形收获,背后是十分无形耕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基础研究实现井喷式发展。政府、企业、高校、智库、媒体等倾力投入,形成多方共振的立体基础研究架构。

  在领导机构和长期规划方面,2015年2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亮相,同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国务院授权发布,顶层设计框架由此成形。

  政策对接方面,中国迄今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标准接轨也正快速推进:信息交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这些标准对接令使贸易投资水到渠成。

  金融支持同样不可或缺,除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中资商业银行均已布局沿线国家。

  此外,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开办孔子学院、设立文化中心,这些都是开展经贸合作必要的文化铺垫。

  相比于有形道路、货物、资金,那些无形制度、标准、文化交融成果更具生命力,必将孕育源源不断的新合作。

  思辨二:长远眼光和短期收获怎样平衡把握

  一季一岁收成固然重要,但揠苗助长不可取。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千年之路,如今又应从多长时间跨度来审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古语云,夏虫不可语冰。“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特殊经济周期下的发展权宜之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指出的,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

  任何重大国际性发展倡议要开枝散叶,必然经历较长发展过程。例如,自由贸易理念早在19世纪就为经济学家所推崇,但自由贸易制度到二战后才逐渐成形,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化发展更是历时近半个世纪。

  越是长期的发展倡议,越要有长远眼光,越讲求发展阶段性和节奏感。如果将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时间轴拉长到10年、50年甚至100年,启动之初的关注重点除落实多少具体项目之外,更应包括:是否已凝聚合作理念,是否已打造机制化、行之长远的合作平台,是否已创设持久共赢的合作模式,是否已进行充分风险评估……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锁定个别示范性项目“短期收获”有利于增进参与者“获得感”,有助于倡议获得后续推进的必要动力。同时亦应注意,风物长,放眼量,耕种需不违天时,倡议推进则要不急不躁、着眼长远。

  思辨三:该以何种态度对待试错和调整

  任何行之长远的国际倡议,必然要作顺时应势的调整,必然经历试错和成长。并且,点多面广的发展倡议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很可能遭遇偏见和阻力。

  通常而言,任何发展倡议都会造成获益和受损两方。例如在草原修建公路,旅游业和工业将受益,而农牧业则将受损。因此,在推进公共项目时,建立及时反馈机制、进行必要的利益再平衡,对项目推进至关重要。

  对于无先例可循的大型发展倡议,其推进不可能是一个贯彻落实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合作互动、顺势调整的开放过程。牛津大学教授丹尼斯·加利根说:“‘一带一路’这样的大规模跨境事业,需要能够处理复杂事宜的合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也强调,推进这一倡议“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

  倡议推进应具备一定的“容错率”,应允许试错。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国内宏观政策还是国际发展规划,其理念、技术、制度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事后看来顺理成章的做法,历史上往往要经过漫长探索和试错。

  思辨四:政府引导和市场规律如何携手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市场化原则,反映平等合作意愿,不能单纯将之理解为中国政府意志的体现。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多边平台,提供区域性公共服务,而非单边工具。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推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包括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欧盟“容克计划”和越南“两廊一圈”等。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

  其次,“一带一路”共建原则中的重要一点是,在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

  从项目规划到融资安排,从工程建设到运营管理,“一带一路”建设全流程都将贯彻市场化原则。正如丝路基金董事长金琦所说,“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是该机构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遵循的三大原则。

  回望历史,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商队不畏险途、往来东西,皆因利润驱使。进入21世纪,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仅包括道路和安全,更包括融资支持、风险担保等,但贸易往来的根本动力却千年未变,依然是趋利这个最基本的市场规律。

  思辨五:产能合作和全球经济再平衡能否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再平衡、重塑全球新均势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少海外媒体常谈及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甚至认为中国试图向沿线国家倾泻所谓“过剩产能”。这一说法忽视了以下事实:中国正日趋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连接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介和枢纽。

  中国顺周期下累积的产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需求形成互补,并将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需求,无疑有助于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事实上,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亚欧大陆之间的全球化“塌陷地带”,亦成为沿着海洋航路推进的经济全球化的“被遗忘的角落”。3年多来,中国和2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在18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2个经贸合作区。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效带动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也令他们通过“一带一路”接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网。

  和此前的“部分全球化”相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倡导“包容性全球化”。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负责人约翰·费弗说,“一带一路”建设为“像中亚国家这种尚未与全球经济接通的国家提供了前景”。

(责任编辑:张翔)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