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2014 > 第三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 > 开幕式致辞 > 徐如俊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致辞文字实录

2014年12月15日 12: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尊敬的蔡明照部长、朱光耀部长、王受文部长助理,尊敬的各位驻华大使和驻华外交官,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第三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非常高兴与各位老朋友和新朋友再次相聚。我谨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经过几年的努力,金砖国家已经形成了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架构。今年7月,在巴西福塔莱萨召开了第六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正式成立。这是金砖机制性合作的重大成果和重要里程碑。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深入合作和制度化合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合作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经济合作是推动金砖国家发展的持久动力,经贸合作是经济合作的基础。同时,金砖国家合作要做到政治和经济“双轮”驱动。既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减少经济风险,实现经济繁荣、金融稳定、贸易发展、就业和民生改善;也要深化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因此,在前两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今年的主题为“创新引领发展,互补促进合作”。

  中国有句古话: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相知相识没有远近,即使相隔千万里,也能像邻居一样相处。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是相互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交流是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方面,媒体在这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新闻传播,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达成广泛共识。相互合作还需要在国际社会上发出共同声音,这更是金砖各国媒体的任务和使命。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非常愿意与各国媒体一道,共同努力,担负起这样的使命。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体现了媒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各国官员和学者之间相互交流搭建起一个平台。期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利用这个平台,沟通观点、发表见解,在交流碰撞中涌现更多智慧的火花,为金砖国家深化合作献计出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真有点像中国古诗所形容的那样:“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低谷,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复苏缓慢,有待实现强劲、可持续的复苏。

  金砖五国是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42%,国土面积占世界近30%。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五国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的21%,对外贸易总额超过全球的16%,外汇储备超过全球的42%。在过去10年里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2014年整体增速是发达经济体的2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金砖五国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征程中,正放出“金灿灿的光辉”。

  金砖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发展课题,但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必须从各个国家的实际出发。近年来,中国经济政策当中有一个词汇,可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那就是“精准”。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强调“精准调控”,在扶贫开发中讲究“精准扶贫”。推动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感到,也应当做到精准评估、精准调整、精准发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精准”的前提是要熟悉各国的具体情况。天是世界的天,但地是各国的地。我们只有双脚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认真研究各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发展路径。所以,建议大家在讨论金砖五国的经济发展时,要始终从各国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提出科学有效、可持续的政策建议。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今天这个会场里有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就是我们特意邀请来参加论坛的留学生嘉宾。青年代表着未来。我们中国人把优秀青年形容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相信,金砖国家的来华留学生都是各国的“栋梁”,他们将在各自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栋梁”作用。我们希望这些青年朋友能做各国友好合作的使者,既认真学习金砖五国的合作经验,也要发扬我们业已形成的合作精神,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来自中国经济界和学术界的朋友,欢聚一堂,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这将是一次立足今天、着眼未来的聚会。我们相信大家能够为金砖国家的合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