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2013 > 强生质量门 > 最新消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强生被判巨额赔偿值得借鉴

2013年01月18日 14:28   来源:东方网   

    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报道,美国女孩萨曼莎因服用强生生产的儿童布洛芬(止痛消炎药Children s Mortin)后导致双目失明,且身上90%的皮肤灼伤。其父母向强生药厂提出诉讼后终获赔偿6300万美元。

    6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亿元,如此巨额的一笔赔偿款,只因药物产生不良副作用,导致一名女孩双目失眠和皮肤90%被烧伤,这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法院就作出了这样的裁定,支持了受害者及其家属。

    虽然赔偿无法让萨曼莎的眼睛复明,也无法让她被灼伤的皮肤恢复原状,但是,至少可以让受害者及其家属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抚慰,给受害者今后的生活增加一些帮助。更重要的,这样的判罚,对药品生产企业是一种严厉警告,可以大大增强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心。

    联想到我国在处理同类问题方面,常常以企业“利益”为上,严重忽视受害者利益。在处理过程中,都只是象征性地对受害者进行经济赔偿,且经济处罚也数量十分有限,违法、违规、违反职业道德、违反操作规程等所付出的代价太少、成本过低,企业自然不会吸取教训,也不会把患者的生命案例和身体健康放在心中。

    相反,如果在处罚企业违规、违法、违反职业道德、违反操作规程等行为中,也能象美国相关法院一样,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对违法违规者予以严厉的经济赔偿与处罚,使其无法从违法违规中得到利益与好处,谁还敢去违法违规呢?谁还敢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把企业形象放在最高位置呢?

    事实上,这些年来,因为药品质量、药品说明、药品使用指导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患者受到伤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案件并不少。但是,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药品生产企业给受害者巨额赔偿的消息。赔个几十万,就可能打破“纪录”了。而企业生产的药品,特别是冠以名称的药品,却往往都是暴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能够对药品生产企业的错误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巨额赔偿,而我们却做不到呢?假如强生生产的同类药品,伤害的是中国的孩子,又会给受害者怎样的赔偿呢?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麦当劳、肯德基使用“速成鸡”事件,竟然没有一个部门追究两大食品巨头的责任。

    所以,美国法院对强生作出的巨额赔偿判决,对我国也是一种启示和借鉴。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对违法违规企业来说,只有巨额的经济赔偿、经济处罚,使之违法违规成本远高于收益,才有可能消除企业的侥幸心理,才能让企业真正确立对患者负责的意识。而对于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来说,也一定要多站在受害者利益考虑,一旦遇到类似问题,一定要对违法违规企业予以高额赔偿与处罚。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