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视说新育》。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发电量数据,是否被地方官员所篡改”。美国《纽约时报》6月22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怀疑中国发电量数据被地方官员所篡改,以掩盖中国经济快速放缓的真相,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就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针对这一问题给大家做一些分析和点评。欢迎梅新育博士。
梅新育: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主持人: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遇到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官方数据经常受到质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官方数据,与自身的感受不太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官方发表的许多数据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梅老师,您是否也曾对中国官方发布的一些数据感到怀疑?感到困惑?
梅新育:是这样的,我认为官方从总体上面来说,在所有可以得到的数据当中,还是官方的GDP、工业生产、进出口财政等等数据,能够最全面、最准确地反映目前经济活动的全貌,其他的数据最多都是只能够做一个补充。不否认中国目前的经济统计数据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GDP数据。相比之下,现在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类的数据要更准确一些。但是GDP之类的数据的话,他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是这些误差,不一定都是说是有意去捏造、造假。相当大程度上面,是客观上面的麻烦和困难。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我们都可以确定,他的经济统计数据,不可能完全精确。而中国又有几个因素,是使它要统计的完整、完全,没有扭曲失真,这难度比别的更大。一个是中国大;第二个是中国这些年发展增长变化特别快,这样一来其他的条件相同,发展变化大,变化快的国家,要统计的准确,难度就比发展变化比较小的国家难度要大得多。这是客观的。
主持人:在众多经济指标中,您认为最能反映中国经济真实变化情况的指标,有哪几个?据说一些业内有经验的经济学家观察中国经济最关注三个指标,一个是电力消耗,一个是铁路的运输量,还有一个是银行的放贷额。这三个指标被认为是最客观、最不容易做假的,您认为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梅新育:这几个数据,确确实实是比较客观难得扭曲的。但是要想反映中国经济活动的全貌,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你要单凭靠电力消耗来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幅度和大小波动,除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说中国经济扩张、收缩都是按原来的等比例的放大或者缩小,这可能吗?因为任何一个经济增长,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这样的话,如果是单纯看电力消耗增长,不可能全部判断的,这是第一点。
那么银行放贷的话,也有类似的问题。第三个铁路运输量,也有类似的问题。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铁路并不是唯一的运输工具。事实上,这20多年来,在所有的运输方式当中,铁路是增长最慢,公路、民航、水运,其他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铁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单靠铁路运输量,来判断我们经济增长变动的情况,我认为是不太合适,不够全面准确的。这些指标的话,你只能在一个短期作为一个另类的补充的指标来判断,要想完全靠这三个指标,来判断中国经济全貌的话,这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纽约时报》的文章中,怀疑中国政府、地方政府可能对发电量数据进行了修改,就是说制造经济增速放缓,比较缓和的表面现象。您认为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地方政府有没有对发电数据造假的这个能力?然后动机是什么?
梅新育:这个是《纽约时报》这篇文章,我先开始没注意到,后来上个礼拜二,道琼斯为这事情来采访,我才看了一下《纽约时报》注意到这个事情。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纽约时报》的报道讲的这个事情,存在很多思想认识上面的误区,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失之千里了。因为这样就是说你要假造电力发电量,或者电力消费的数据的话,首先要看你这地方政府官员有没有这个能力。对于我们绝大部分的发电量和电力生产来说,地方政府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我们全国绝大部分的电力,是五大电力集团他们发出来的电,电力集团是副部级的单位,而且是全国性的机构,那么哪一个省的省级的地方官的话,也没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指挥这五大电力公司,来听他的指挥去造假。至于电力消费的数据造假,那就更麻烦了,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国家电网公司来输送的。那么国家电网是个部级单位,而且是超级强势的部级公司,没有哪一个省级的地方官有能耐能够指挥国家电网,去听他的指挥去造假,这个实在是太难了。这是我的看法,他没有这个能力。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对发电量数据和电力消耗的数据造假,但是就是说,中国的发电是被五家电力公司控制,然后电力的消耗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来掌握的。这个情况,五大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有没有可能对这些电力数据进行造假?
梅新育:那么我想,不管是发电公司,还是国家电网,或者是地方政府官员,他们都不太会有这样的动机去造假。发电厂、电厂、发电的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他没有动机去夸大发电量或者电力消费量,这可以理解。因为在这个上面的话,吹牛是要上税的。你一夸大了你的发电量,夸大了你的电力消费量,意味着你夸大了你的营业收入,你就要为此多交税。我平白无故冒着牺牲职业前途的,这样的风险,就是为了多交几个税,谁这么傻?没这么傻。就是从地方政府官员角度来看的话,尽管他有一定的能力,能够指挥地方电厂。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也没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去夸大他发电量。因为夸大发电量的话,这意味着地方电厂,要多交税,而且从这电厂来说,企业所得税的75%是中央财政收的,只有25%是地方财政收的。那么我这个地方官的话,夸大地方电厂的营业收入,就是为了把夸大多交的税收3/4都是交中央,只有1/4是归我,那我不犯傻吗?这肯定是犯傻,没有这样动机。
同时从进一步的角度来看的话,我想《纽约时报》的报道者,对中国地方官员一些动机,了解不是太多,了解不够深厚。他只是想着,这地方官把发电和电力消费的那个数据夸大,这样的话表明这个地方的经济形势很好,出证据如何如何。但是别忘了,这种夸大自己地方GDP数据的现象有,但是同样还存在一个刻意缩小、压缩本地GDP和财政收入等等方面数据的这样一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从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这种压缩的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南方表现的更多。为什么这样做呢?是为了这样做的话,把财力更多的留在地上方面。你想想而那种夸大,GDP那数据那种情况的话,他是在北方,而北方在我们全国的经济版图当中,占的份额比南方要少不少。那么这样算起来的话,最终同样是两个方向的扭曲造假,最终抵消结果,是把这个真实的GDP扩大了还是缩小?这还很难说,这是一点。
同时在这个时候,地方官他们更没有动机,去夸大自己本地经济增长的形势。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要保增长,或者说要稳增长。在扩大投资的力度、加快上项目等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面,各个地方都把目前保增长当做一个上项目的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那么要想在这个时候,项目批过去,能够通过审批的话,即使造假要夸张的话,你也要把自己本地的那个形势,说得糟糕一点,这样才能提高你这项目审批通过的机率。你现在说形势很好,不批你这个地方那个项目,你照样也能过去,那我控制那个投资规模,首先就从你这开刀了,那哪个地方官愿意这样干?他肯定从动机来说,要想多上一些项目,肯定要把现在自己这地方形势,说得糟糕一点才对。所以我仔细思考了之后,我觉得《纽约时报》对于中国地方官的那个心态,那个所处的那个地位,思维逻辑不够,了解不全面。
主持人:《纽约时报》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他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
梅新育:《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但是他说的这个论据什么的话,仔细判断一下,可以说都是站不住脚的。这本身说起来不是非常大的问题,但是反映出的问题却是比较大的。因为是这样,目前就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出现了宏观经济的严重波动,热门的新兴市场也不例外,这里面像印度,像俄罗斯,像巴西,像南非,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资本外逃、货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经济增长率急剧滑坡等等,比如说印度到现在,卢比对美元的汇率创造了历史新低,到6月底截至这12个月里面,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贬值了30%。而且,这些热门新兴市场从国际市场融资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面也枯竭了,比如说像巴西,它的形势比印度还是要好不少,但是从国际市场融资的情况上来看,他枯竭的程度非常厉害。去年巴西的企业,从国际市场融资的金额总额达到了472亿美元,但是今年巴西企业从国际市场融资的总额是多少?只有1亿美元。从去年的472亿美元,掉到今年的1亿美元,这是国际市场融资情况。但是,今年有多少巴西企业有多少外债要到期呢?今年有273亿美元的外债要到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种种形势表明,今年和明年很有可能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近10年来经济相对地位上升趋势的一个转折点。
那么在这种转折的阶段,中国是不是会像其他的热门市场经济体一样,也跟着掉下去?这是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有一些是打击其他热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因素,但对中国的话,可能是一个支撑的因素。在市场上面的这样一种羊群效应上来看的话,其他的热门市场经济体出问题,中国可能也会出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一直就存在有看空中国的声浪正在上升。《纽约时报》这个报道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你如果把它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看的话,你就可以判断出这样的报道出来并不奇怪。可能这个报道本身并没有抱着想要蓄意捏造的唱空中国的这些理由,它自己其实并不相信。但是客观上面,他是给不符合实际的唱空中国大合唱里面又增加了一个声部。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要做出一个反驳的情况,就是要为了维护中国目前的经济的稳定性,抵御外部的这种冲击。这种冲击在接下来这一年到一年半两年的时间里面,可能会越来越大,这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发电量真伪之争,既是小问题,又反映出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这样。
主持人: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否被作假,发电量数据是否可以被看作判断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个黄金指标?对于这个问题,观众朋友有什么看法,欢迎您按照屏幕下方的地址与我们联系,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只能进行到这里。感谢梅新育博士参与我们的节目,谢谢梅老师!
梅新育:好,谢谢各位网友参与下次节目再见!
主持人:观众朋友,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