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视说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做客中国经济网,针对近期国际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给大家做一些分析和解读,欢迎梅新育博士。 梅新育: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跨境贸易结算减少对人民币国际化是福是祸。今天我们请梅新育博士针对人民币国际化近期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第一个问题想请教梅新育博士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为什么要让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能给中国带来哪些好处? 梅新育:人民币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人民币从中国一国的国内货币变成国际上能够广泛使用的货币,包括国际贸易的计价结算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可以使用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对对一般居民、个人来说好处非常明显。简单地说,带着人民币出境旅游或者购物都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免去兑换外币的麻烦。对企业来说,也可以省去这些麻烦并避免相应的汇率风险。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汇率变动风险相当大,有时候会使一家企业彻底翻船。在我还是学生时,武汉有一家中德合资的中德啤酒公司,是纯粹的德国风味。那时它是湖北最出名的啤酒厂,在长江中下游区域非常有名。本来这家啤酒厂的销售效益非常好,但后来破产了,被美国百威啤酒公司收购,变成了武汉百威分公司。这家中德啤酒厂为什么在销售非常好的情况下走向破产?原因就是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家企业借用外币资金设立公司,结果投产运营两年后,由于汇率变动,这笔外币负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翻了几倍,导致这家公司尽管销量非常好,但是仍然无法偿还如此沉重的、翻了几倍的债务,不得不破产。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后,不管是借款还是贸易结算都可以使用人民币,这种额外的风险和成本就可以避免。 主持人: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对公民及普通个人来说,至少出境旅游和商务出境可以直接携带人民币,不用换成美元或者其他货币了。 梅新育:不仅有了实际的方便,也带来了心理的满足,你看我用本国的货币,走到天下都能用。 主持人:而且对企业来说,可以在经营中减少汇率波动的风险。 梅新育:人民币国际化不管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们看到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上个季度相比下降了2%。这是自2009年6月中国启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首次出现了减少。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遇到了一个难题?这种现象对人民币国际化是福还是祸? 梅新育:我们从2008年开始搞试点,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从试点工作开始以来,每个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规模都在增长。但第三季度我们看出现了环比下降。这是首次出现下降。但是,它是不是意味着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真实规模出现了萎缩?我看未必如此。因为我们的统计是账面统计,包括有真实贸易基础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包括没有真实贸易基础、只是通过跨境投机企图套利的操作。我认为第三季度的账面统计下降,主要来自于这种跨境投机操作规模的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两年我们对外经贸和国际外汇市场总体形成了这样一个环境: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形势比较好,过热风险和通胀压力比较大,中国政府这两年一直收紧货币政策,国内人民币利率一再提高,准备金率一再提高,而且对信贷管得非常严。相反美国欧洲自从次贷危机以来,经济一直很疲软,总体上没有出现强有力的复苏。即使一度站稳,也是所谓的无就业复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欧洲一直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非常低。中国国内是收紧、限制,美联储则是求着企业和居民借贷。由此境内的企业和单纯的投机者就看到了套利操作的可能。第一,有可能是谋取境内高利息和境外低利率之间利差的收益。第二,是为规避境内信贷紧缩限制,获取境外投资。由于外汇管理部门对境外借债有限制,如果直截了当地从境外获取美元投资到境内来没那么容易调进资金。这是在借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名义上是出口,但实际上没有出口,而是借一了笔美元贷款,以此规避国内政策和信贷政策收紧的限制。这是企业的操作动机。而且这么做的话,一方面利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存在升值预期,现在借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未来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民币换成非常多的美元还钱,企业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很合算。但第三季度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外部环境变动,使得海外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出现了逆转,不再是单纯、单向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而是出现了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进行这种跨境套利的操作的动机减弱了。而且与此同时,香港特区的金融管理部门配合国内人行外管局的行动,对没有正式贸易基础的投机性操作也进行了打击。因此我们就看到了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账面数据下跌。 主持人:就是说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减少的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下跌,导致了一部分套利资金减少。这和中国官方公布的外汇占款减少也比较一致。 第三个问题是,梅老师,您认为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影响? 梅新育: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一个结果。如果是完全不可兑换货币的话谈不上国际化。起码要完成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才能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而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也要有一定的提高,才能比较顺利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并不是一种国家货币变成国际货币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以至于在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很多人都把美元叫做美金,这种绿色纸片等同于黄金。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华人把美元习惯性地叫做美金。但是美元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呢?不是,美国原来在资本项目下也实施了相当多的管制。一直到1974年的时候,美国才放开资本项目下的众多管制项目。同样,其他许多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也远远在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之前。我们看到在欧元问世之前,西德的马克曾经长期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从60年代开始,西德马克基本上就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但是德国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而上百年来法郎一直是国际化货币,而且还在国际上搞了一个法郎区,开辟了这么一大块“自留地”,人民币还没有这样的“后院”。一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和法国有非常密切的经贸往来。但法国直到90年代才彻底放开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而那时欧元都快问世了。不止如此,荷兰、比利时等其他欧洲国家都是八九十年代放开的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我们能说在那之前他们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吗?不是。在那之前他们的国际货币已经是国际货币了。 主持人:从历史经验看,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并不一定是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个必要前提。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虽然它可能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的制约,但是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梅新育:对。因为你如果没有经常项目可兑换的话,这样一种货币是谈不上国际化的。但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并不一定要达到百分之百才可以成为国际货币。比如达到50%的可自由兑换程度,就已经可以成为不妨碍大部分贸易和交易便利的国际货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包括直接投资、信贷流动、组合投资(即证券投资)。直接投资的流动对于东道国和世界经济的冲击比较小,可以放开,基本上就能够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需求。但是证券投资对实体经济部门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需求。在这方面实施限制对实体经济部门带来的限制可能不到1%,但却能够规避99%的风险,还是合算的。 主持人: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是否光明?人民币挑战美元地位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人民币的明天会像美元还是欧元、日元? 梅新育:中国只要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就能够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只要中国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能够不断推进。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是光明的。虽然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第一次出现了环比下降,但同时有几个国家宣布在外汇储备中纳入人民币资产,包括中国的近邻泰国、远在非洲的尼日利亚、智利等,这些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宣布在这个季度把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范围。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环比统计账面数字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倒退或者是停滞。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只能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观众和网友的收看,也感谢梅新育博士给我们做的精彩点评,谢谢梅新育。 梅新育:谢谢各位网友参与,期待下次节目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