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里是“中经在线访谈”2011聚焦两会特别节目。本节目由中国经济网和搜狐新闻联合播出。 [03-10 15:57] 主持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天威集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来到本期节目作客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天威集团总经理丁强先生。 请您首先跟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03-10 16:15] 丁强: 各位网友大家好! [03-10 16:16] 主持人: 各位网友对天威集团并不陌生,但对天威保变可能不太了解,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威集团在“十一五”期间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03-10 16:17] 丁强: 1995年6月,天威集团成为国务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中首家按照《公司法》改制并规范运营的企业集团。当时还是以保变为基础,通过主辅分离,通过吸纳兼并重组形成了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天威集团目前同样拥有输变电和新能源两个产业,天威保变现在是天威集团最重要的骨干栋梁企业,也是上市公司。 [03-10 16:18] 丁强: 天威集团在“十一五”之前,制定了“双主业、双支撑”的发展战略。为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壮大、完善输变电产业,同时要建立、培育新能源产业。 [03-10 16:19] 丁强: 在“十一五”以前我们还提出过建立天威集团“十园区一基地”的方案。通过“十一五”的发展,天威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从无到有,目前我们拥有中国最完整的新能源晶体硅太阳能的产业链,同时还有非晶薄膜太阳能。天威集团还拥有风力发电产业集群。输变电则以保变为核心,辐射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十园区一基地。光伏产业以四川成都为核心,也是辐射全国。风力发电以保定起步,最终以东北的吉林长春为核心,辐射全国各地。我们的十园区现在有保定工业园区、秦皇岛出海口基地、安徽合肥园区、江苏扬州园区、江苏苏州园区、云南昆明园区、四川成都园区、吉林长春园区、黑龙江牡丹江园区。同时,还有在美国的爱德荷州的太阳能制造基地。通过这五年的发展,在双支撑方面,天威集团通过人才的支撑、科技与管理的支撑,使双主业不断发展、壮大。五年当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入了中国制造业500强。同时,多次获得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发的殊荣。我代表天威集团感谢经济日报对天威的支持,感谢各位网友对天威集团的关注。 [03-10 16:19] 主持人: 请问在贵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之所能够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03-10 16:22] 丁强: 首先是天威确定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发展战略。天威的双主业、双支撑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完善了原来输变电产业,重新建立和培育了新能源产业,符合我们国家的产业政策,也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方针。 [03-10 16:23] 丁强: 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企业运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天威集团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天威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天威的员工为天威发展的衣食父母。同时,天威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管理团队、技工团队。天威有“双百”人才工程,重视人才发展,像天威保变,拥有100名科技人才、100名管理人才、100名高级技工。当然,现在我们又制定了天威集团的“823”人才发展规划。 [03-10 16:23] 丁强: 第三,天威集团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定了完整的发展战略,秉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在这两点的基础上不断自主创新。而且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通过创新驱动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无论从体制、机制,包括天威集团的整体运行方面,都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03-10 16:25] 主持人: 天威集团从单纯生产变压器的小厂,发展到今天输变电产业一流的设备制造集团,同时还涉足新能源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您认为创新对天威集团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03-10 16:25] 丁强: 创新对天威集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了创新,才能使天威集团上下思想认识一致、观念一致,才敢于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敢于去尝试完善壮大输变电产业,敢于尝试我们没有进入过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够在两个产业中取得非常骄人的业绩。 [03-10 16:25] 丁强: 我觉得没有创新,就没有天威的今天。 [03-10 16:26] 主持人: 请问贵公司在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哪些第一?我听说天威集团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03-10 16:28] 丁强: 就像您刚才讲到的,我们获得过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我们还获得了其它一些科学进步奖项,并创造了很多个中国第一。从具体的产品来讲,我们有了中国的第一台核电产品,有了中国的第一台三峡工程用产品——高变压大容量发电设备,有了中国第一台西电东送用的高变压、大容量产品。三峡工程用的550千伏、840兆伏安的高变压大容量发电设备当时是中国的第一台,这台发电设备从三峡工程左岸开始安装调试到运行至今一直运行良好。在西电东送750千伏的,也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有特高压工程的建设,使天威集团拥有了第一台全事业投入运行的特高压示范线路1000千伏、1000兆伏安产品,还有直流的正负800的换流变产品。第一台在美国市场上使用的既能调压又能调项目的产品。我们这些年还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过全国先进单位、文化和谐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信息先进单位等等奖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天威取得了很多业绩。 [03-10 16:29] 主持人: 在输变电国产化方面的创新是怎样开展的? [03-10 16:29] 丁强: 在输变电国产化方面,一个是我们拥有自己建设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发。通过不断研发,提升技术水平,开发设计出很多个具有特点的创新产品。为了加快电力设备的装备制造能力,先后消化、吸收、引进了很多国际大牌公司的技术,比如像西门子、东芝、三菱、日立。这些年来,天威的输变电技术人才,都在这些国际大牌工作进行过三个月以上的学习,包括我们的工艺人员。在工人当中,组长以上的工人也都到国外公司进行过学习。通过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吸收,再通过转化,又结合产业实际,形成企业自己的技术能力。这是我们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 [03-10 16:30] 主持人: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管理的创新,请您介绍一下天威集团怎样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03-10 16:31] 丁强: 管理创新对于一家国企来说,是比较棘手的,同时也是比较难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的市场平台不仅面对着民营企业、还面对着那些国外在中国设立的合资企业或外资独资企业,如何在管理以及体制、机制方面与这些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具备同样的竞争基础和条件,如何在管理方面走出创新的一步,这都对提升天威集团的整体实力至关重要。 [03-10 16:32] 丁强: 天威集团是国有企业,我国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包括很多特色,比如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特区,像深圳、珠海。这种特区的发展,国家赋予了它特殊的政策,又有特殊的体制、机制。 [03-10 16:33] 丁强: 在中国的企业当中,同样存在这种特色。我们把天威比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特区。我们自主创新,这种创新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建立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区。我们自行研究探讨特殊的体制,特殊的机制和政策,为的是希望我们的团队和员工能够有特殊的战斗力和特殊的业绩。 [03-10 16:33] 主持人: 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这个特殊特在哪里? [03-10 16:35] 丁强: 比如说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融合在一起,我们制定了技术成果竞标制,比如我们每年都有需要攻克的技术课题,或者要技术成果进入产业化的目标,在所有技术人员当中进行招标。 [03-10 16:35] 丁强: 通过一段时间的考核,结合企业自身的体制,在达到预期成果以后,给予这些技术人员一定的兑现奖励。这种招标制在天威进行过很多次。这是分配机制方面的。天威引进了很多海外的技术人才,也引进了一些国内的管理人才。 [03-10 16:36] 丁强: 过去,国有企业都是自己培养人才。而我们还从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天威之后,需要新的环境和好的创业平台,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 [03-10 16:36] 丁强: 我虽然是总经理,但是我的收入没有天威的高管人员和技术人员高。我的年薪是60万,其他子公司的总经理有拿80万或100万的。当然,在产业管理方面,还有诸多具体的例子。我就简单介绍这几点。 [03-10 16:37] 主持人: 丁总还介绍了自己的薪酬情况,足见您非常坦诚。我知道您在两会上提出推广光伏能源大棚的建议。我想就此了解一下天威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发展情况。 [03-10 16:38] 丁强: 对于光伏能源大棚的问题,比如说总理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他的前提是科学发展。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提升和改造制造业。另一点就是加速培育和建设战略新兴产业。 [03-10 16:38] 丁强: 战略新兴产业与改善民生是息息相关的。在这次两会中,改善民生不但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所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中国的天更蓝、水更清,如何使民生有一个更好、更和谐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与新能源产业分不开的。 [03-10 16:39] 丁强: 此外,如何能够使这个产业深入人心?新能源产业不单仅应用于经济方面,它更应该为三农服务。新能源产业现在已经应用到三农产业,比如沼气、秸秆发电以及山区、边远地区的户用系统工程。 [03-10 16:39] 丁强: 现在我们在冬天能够吃到新鲜的疏菜,肯定都是大棚里生长出来的。大家都见到过大棚,它是用水泥、钢材和塑料薄膜建造起来的。我们的技术是将非晶薄膜太阳能应用于像蔬菜大棚这样的种植与养殖类的建造。其原理是将所吸收的太阳能从光能转化成电能,这样既可以保湿,又可以保温,还可以照明,在太阳光特别强烈的夏天,甚至还可以封光,以减少紫外线对动植物生长的危害。同时,在太阳光不足的冬天,还可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合的温度。 [03-10 16:41] 丁强: 在三农方面和农业经济方面,应该大力推广非晶薄膜农业大棚。我们在与泰国正大集团积极探讨,包括美国加州的一些农场主,我们也在跟他们探讨合作推广薄膜太阳能,为农业生产做一些贡献。 [03-10 16:41] 主持人: 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很快,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新能源产业已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并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果? [03-10 16:42] 丁强: 从晶体硅、光伏产业来说。晶体硅使用的原料是多晶硅,多晶硅在我们集团已经形成一个小的产业。天威集团目前拥有的多晶硅产能是15000吨左右,其中7120吨的产能在四川地区,我们有三家控股企业。同时,我们拥有美国爱德荷州的产能8000吨的多晶硅生产基地。近一两年,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能,能够达到2万吨以上的产能。 [03-10 16:42] 丁强: 除了多晶硅,我们还在成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以生产铸锭电池为主的产业园区为例,现在这个园区的设计能力是1.5GW,我们初步的发展目标是达到3个GW。此外,我们还在江苏扬州建立了组件基地。组件基地与前面的规模是相适应的。今年我们在武汉建立的基地是500兆瓦单晶基地,这是所属晶体硅太阳能的产业链。 [03-10 16:45] 丁强: 在河北保定,非晶薄膜太阳能产能达到50兆瓦。我们现在正对非晶薄膜进行技术改造,可以达到80兆瓦左右。我们的设计规划是非晶薄膜太阳能达到300兆瓦。 [03-10 16:46] 丁强: 在风力发电方面,我们在保定建立了风电制造园区。在那里,我们可以进行风电整机制造、风电叶片制造、风电塔筒制造,目前其生产能力在600台左右。而吉林长春的风电制造园区与保定园区的生产能力差不多。同时,目前正在建设当中的黑龙江牡丹江园区,预计能在今年完成,并与保定、长春的园区相互呼应。三个园区的总体制造能力将超过1500台。 [03-10 16:46] 丁强: 同时,我们还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拥有1.5兆瓦成熟的风力发电技术。今年可以批量生产2兆瓦风电产品。下一步,我们要生产的是2.5兆瓦和3兆瓦的海上风电整机。风电基地的建设与风场是相呼应的,我们在距离风场比较近的地方建立风电基地,以运输路途短、成本低为目标,尽快进入风电场。 [03-10 16:49] 丁强: 同时我们还进行风场投资,我们不但拥有自己的风场,还先后拥有了内蒙的卓资风场、吉林大安风场、河北承德风场,现在我们还在安徽、贵州、福建进行着新风场的开发。我们将整套设备装入我们的风场后,再将风场出让给电力企业。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电产业链。 [03-10 16:49] 丁强: 天威的新能源产业从起步走到现在,既拥有晶体硅太阳能,又拥有非晶薄膜太阳能,同时还有风电整机制造,以及风电场运行,在国内可能是独家的,而且我们的信心也非常坚定。虽然,过程是曲折的,需要越过很多障碍。这几个产业,每一个产业的建立都是不容易的,从无到有。首先这个团队就要从无到有。然后是产业从无到有,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 [03-10 16:50] 主持人: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肯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和输变电产业的创新肯定是不一样的,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人才团队的建设? [03-10 16:50] 丁强: 我认为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大家的思想一致,能够同意进入这一产业,就是一种新的探索。是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的探索。 [03-10 16:51] 丁强: 第二,进入以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产业建设,这其中需要技术团队、管理团队,更需要能够生产出产品的制造团队,在这几个团队的建设中都需要创新精神。过去我们只有保变一个工厂,并由这个单一的工厂发展到现在,正是得益于不断的创新。这就像技术进步一样,通过走出去,通过吸收,通过学习,通过转化,最后形成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团队。 [03-10 16:51] 丁强: 除了技术骨干队伍的构成开始从变压器产业转向至新能源产业,我们还引进了德国的非晶薄膜太阳能技术团队、澳大利亚的晶体硅太阳能技术团队,美国的风电设计团队。最后,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形成了天威自己的团队。 [03-10 16:52] 主持人: 衡量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标志,就是能否走出去。天威在走出去这方面,目前做得怎么样? [03-10 16:54] 丁强: “走出去”一直是这些年来天威的发展方向,我们的产品2001年进入美国市场,主要用于美国的核电、发电厂、输电线路等。同时,我们的产品还出口到欧洲、亚洲、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03-10 16:54] 丁强: 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如何使我们真正的“走出去”,真正融入进世界产业潮流中,我们预想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届时,天威将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制造基地,拥有世界一流的品牌形象。此外,天威还需要在国外建设有自己的基地。 [03-10 16:55] 丁强: 目前我们以夏威夷为总部,在美国爱德荷州建立了多晶硅生产基地和夏威夷的太阳能系统集成公司,在德国设立了非晶薄膜太阳能的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还将在加拿大合资组建生产基地。在输变电方面,我们也制定了“走出去”的发展规划。 [03-10 16:56] 主持人: 您觉得现在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03-10 16:56] 丁强: 需要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这在工艺加工方面非常重要,我自己的感受非常深,比如电力设备中使用的硅钢片。这种硅钢片很多都是进口,比如新日铁、川琦,韩国的浦项,国内的宝钢、武钢也在相继生产这些产品,但是在加工工艺和精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制造的精益化、精细化都需要不断提高。这是产业自身需要提升的,要不断加大技工培训,进行能力和工艺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比如像特高压工程,由于国家出台了产业政策,在重大项目启动以后,它带动了整个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03-10 16:57] 主持人: 感谢您作客我们的节目。今天丁总跟我们分享了天威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经验,并且探讨了中国制造业怎样由大变强。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次节目再见。 [03-10 16:59] 丁强: 谢谢。 [03-10 1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