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大米将进入中国市场 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2017年07月28日 09: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6日综合报道 近日,就美国大米输华贸易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多家媒体纷纷对美国大米输华贸易进行报道。美国大米输华有什么利害关系?中国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大米?为什么不从美国进口?

  就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对近期有关美国大米输华贸易报道进行了梳理。

  7月26日,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国大米输华贸易发表谈话。经过中美双方多轮磋商,2017年7月19日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期间,中国质检总局与美国农业部代表签署了《关于美国输华大米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这标志着中美双方就美国大米输华的检验检疫要求达成了一致,这是根据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的第一步法律步骤。

  此外,美国大米对华开展贸易还要完成以下法律步骤。一是美国大米生产加工企业有意对华出口大米的,需经美国政府注册并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推荐。经质检总局认可的企业,可对华出口大米。二是为防止有害生物传入,美方需对获得资格的企业生产的输华大米进行熏蒸,熏蒸药物、方法等技术条件需经中方专家评估、确认。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以上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目前只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美国大米对华贸易尚不能开展。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7月21日报道,中美两国19日举行了部长级全面经济对话,但未能就消除贸易不均衡的举措达成协议,并未发表共同声明。两国此前已就美国大米对华出口展开长期谈判,20日作出最终决定。实际出货需要履行中方的检疫手续等,开始出口的时间尚不确定。美国农业部部长桑尼·珀杜20日发表声明称,“这是(美国)与中国花费10多年时间取得的成果,协议将有利于美国的大米生产者”。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但随着消费量增加,2013年以后成为最大进口国。中国2016年的大米进口量被认为达到约500万吨,美国大米生产者迫切希望开拓中国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说,美国农产品整体上对外出口在800亿美元左右,此前对中国的出口占比不到30%,大米只是农产品中很小一部分,对中国相关产业不会带来明显影响。“大米并不是美国的主要粮食,其品种可能主要从日本引入,与中国大米品种不同,不过其价格并不具备优势,美国大米输华的着眼点仍然在于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何伟文表示。 在何伟文看来,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管制不放松,而仅仅增加牛肉、大米、原油等商品的出口,是很难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大米市场已经开放,但由于当时中美之间没有关于有害生物和植物病害的议定书而无法进口。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美国没有对大米制定镉、砷含量的标准,而这两种元素在中国都有相关标准。美国大米想进入中国,镉、砷含量必须符合标准。

  据了解,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族群,市面上的大米种类也非常多,也有细长粒的大米,煮熟后口感比较干、硬,印度裔比较喜欢吃。有一种大米叫“国宝”,颗粒饱满,口感有点像中国东北大米。还有美国产的小米,但实在太粗糙,难以下咽。

  美国有一个“大米带”,包括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得克萨斯州,绝大多数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其中阿肯色州产量占美国大米产量一半以上。此外,加利福尼亚州也出产部分更合华裔口味的短糙米。

  目前,中国进口大米主要来自越南、泰国和巴基斯坦。

(责任编辑:林秀敏)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