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星设计之“圆”:腕上的“旋转”艺术

2016年12月28日 11: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圆”,充满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幻想,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抽象绘画创始人康定斯基的画笔下,“圆”几乎可以构成整幅画作:在他的《几个圆圈》中,借新的、 光边的、有规律、脱离了自然形态的圆形、色彩、空间和运动,表现抒情式的情感爆发,也展现了“圆”所带来的张力和朦胧艺术美。

  然而在东方,“圆”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原形。道教的八卦用“圆”包容了阴阳事物自身的各种变化,中国园林建筑中,匠师们更是将“圆”用在了很多地方,天坛以“圆”型结构表达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中式庭院中的“圆型”洞门、镂空窗户、精致团扇更充满着圆形元素,让建筑看起来更讨巧、更灵动。

  而对于手表来说,“圆”更是深得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偏爱,更有人说“只有圆形才能真实反映时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特性”,足见“圆”之于手表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何早期智能手表的方形设计很难叩开大众的心扉,而直到“纯圆”的智能手表诞生之后,那种经典腕表带来的魅力和诱惑又重新引发了人们入手的冲动。

  康定斯基代表作《几个圆圈》带来的魔幻魅力

  圆弧的智能新生:魅力来自经典传承

  圆形表盘一直是几百年来传统手表的外形,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怀表,更因为在手表设计初期,加工金属材料时没有可以对金属产生的棱角制作光滑的技术,圆形相比起其它形状的设计佩戴起来更舒适。随着圆形手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圆形看上去也更符合手表的设计理念,那些经典而知名的腕表均依托于圆形的传统设计而成为传世之作。

  经典圆形设计引爆致命诱惑

  经过方形和曲面矩形的尝试之后,最新一代三星Gear S2和S3突破了OLED圆形显示屏工艺制造的难题,在智能手表的设计上终于成功传承了经典圆形的舒适感。Gear S2和S3在整体外形还突出了圆弧所带来的简洁、时尚和美观的特点,交互方式更优雅更有效率。事实证明,圆形表盘也尊重了大多数用户的审美习惯,无论是拼颜值还是论接受度,大多数用户更青睐圆形——很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更想要智能手表是一块安静、美好的经典之物,毫无突兀和违和之感。

  轻轻一转,开启奇妙旅程

  在方寸之地,如果还要执着的像在大屏手机上一样完全依靠触摸操作来点选图标,实际上对使用者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幸好,三星的设计师在贡献出纯圆的设计之后,又带来另外一项突破性的智能手表的交互设计——旋转。旋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试想一下,当经典的圆弧遇上花式旋转艺术,又会带来怎样的交互体验呢?想必好莱坞电影中的开锁特工也会想尝试一下吧。

  与Gear S2和S3一同领略旋转的艺术

  让人讶异的是,如此简单的交互却需要技术上的精准设计和绝妙配合。三星的硬件突破了这样的设计难点,让设计师的妙想得以成真。只需旋转表圈,即可在图标和选项中快速转换,再配合点击屏幕的操作,即可完美操控Gear S2和S3,您就可以阅读长邮件、缩放地图或随机播放音乐。轻轻一转,即刻开启奇妙旅程。

  百变时尚:只靠表带就能倾倒众生

  在惊叹于Gear S2和S3简单时尚的圆形表盘和奇妙的旋转,想象“圆”与旋转带来的奇妙旅程之后,别忘了,它的表带设计同样足以倾倒众生。除了与周大福的合作,被誉为“达?芬奇再世”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德罗?门迪尼也为Gear S2设计了一系列表盘和表带,将独有的幽默感和色彩感融入腕表,多变风格、自由百搭!Gear S3更是自诞生之初就有了一系列配套设计,时尚达人甚至可以买够整整一箱的表带,日日唤醒新的心情。

  GearS2和S3的百变表带,打造专属于你的时尚王国

  康定斯基曾经说过,“圆”之所以让他动心,是因为它是最谦虚的形状,但却我行我素地自成一体;它很明确但又可作无穷的变化;它把离心力与向心力结合在一种形状里,带给自己无限的张力。霍金黑洞理论的灵感同样来自于“圆”,而在我们的脑海中,“圆”更是包含了时间的流逝,因此对于智能手表而言,相比于方形带来的科技感,“圆”所带来的张力及设计理念更得消费者的心;我们相信,这样的经典将磨灭时间的痕迹,长期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