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澳驻华大使:中澳自贸协定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16年12月21日 09: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澳自贸协定生效1周年之际,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安思捷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中国经济网记者苗苏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1日讯(记者徐惠喜 苗苏)中澳自贸协定生效1周年之际,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安思捷就两国间的经贸往来、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等热点话题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记者的独家专访。安思捷大使认为,中澳自贸协定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一带一路”倡议和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计划在战略上高度互补,两国经贸投资合作前景广阔。

  记者:12月20日是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1周年,自贸协定给两国经贸合作带来怎样的新变化?

  安思捷:我们非常高兴迎来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1周年,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澳中两国政府都对自贸协定展现了很大的热情。这一年里发生的最大变化,我觉得首先是关税的减少,包括澳大利亚食品、葡萄酒和海鲜产品等对华出口均大幅增加。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去年对华出口上升了40%。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保健产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过去一年间,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下滑拖累了两国贸易额,但在2015-2016财年,澳中两国的贸易总额还是上升了4.4%,达到1500亿澳元。两国间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服务业是澳中两国贸易关系变化最大的一个领域,2015-2016财年两国服务贸易额增加了20%。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去年澳对华出口占澳总出口的28%,自华进口占澳进口总额的18%。去年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包括通信产品70亿澳元,电脑50亿澳元的产品,家具和床上用品30亿澳元。澳对华出口产品中,最主要的是铁矿石,占出口总额的约一半,去年达400亿澳元。由于汇率变动和价格下跌,铁矿石出口总额在下降,但总的出口量在上升。

  两国间的相互投资非常活跃,现在澳中彼此都是对方第五大外国投资来源国,澳大利亚对华投资总量为140亿澳元。我本人对于中澳两国的投资关系持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澳大利亚政府热情欢迎中国投资。我觉得,两国间的相互投资出现了非常激动人心的变化,中国投资者的目光已开始向澳大利亚新的产业转移。如中国华润集团收购了澳大利亚的一家癌症与心脏病治疗服务提供商,万达集团在澳投资房地产和旅游业,金风集团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大规模投资,新希望集团投资澳农业领域。

  记者:当前中澳两国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这为双方经贸合作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安思捷:旅游和教育是澳中合作的机遇。去年,澳大利亚迎来了117.4万名中国游客,比上年增加21%,这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成就。两国领导人已将2017年定为“中澳两国旅游年”。旅游旺季时,中澳两国之间的直航航班每周有140个。最近,两国的航空业谈判取得突破,取消了两国在航空运营能力方面的限制。在教育方面,目前有13.6万的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澳大利亚欢迎中国学生赴澳留学,并推出了“新科伦坡计划”鼓励中国留学生。同时,中国是最受澳大利亚学生欢迎的短期学习的目的地。可见,人文交往是两国关系的机遇,而挑战则体现在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如全球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和日渐增加的贸易保护主义。

  记者: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和北澳大开发给中澳合作带来的机遇?

  安思捷:澳大利亚总理和中国领导人对“一带一路”与澳大利亚的北部开发战略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计划在战略上高度互补。双方均认为应该把这两个发展计划联结起来。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国投资者在澳北部地区进行投资,如山东岚桥集团在达尔文港的投资规模可观,有不少中国企业在澳北部投资农业项目。澳大利亚方面也组织了大规模的商业代表团到中国各地访问,讨论如何同中国公司一起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澳大利亚企业在项目融资、项目管理、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拥有专长,愿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澳大利亚最近对中国公民开始颁发10年多次“常旅客签证”,此举对中澳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安思捷:澳大利亚决定自今年12月12日起对中国公民实行10年多次“常旅客签证”,这是澳大利亚首次对外国公民颁发10年期多次签证。澳同时开通了中文在线签证申请服务,这也是澳大利亚第一次对别国提供类似服务,允许其使用本国语言申请签证。我觉得澳大利亚是第一个为中国公民提供中文签证申请服务的外国政府。我们颁发10年期多次“常旅客签证”是为了方便那些经常往返于中澳两国的旅客,尤其是商务人士,让他们可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来申请签证,更加方便地在两国间穿行。其实,我们其他的签证类型都还继续存在,只是增加了这样一个非常方便的签证类型。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