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管涛:新常态下中国国际收支转型见成效

2016年03月27日 07: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为中国金融40人论坛研究员管涛在第五届国际金融会议上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7日讯 在3月25日举行的第五届国际金融会议上,中国金融40人论坛研究员管涛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报告中,他指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国际收支已形成“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结构。对于中国,这是一种合意的国际收支结构。>>>点击进入专题

  管涛说,中国国际收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版、2.0版和3.0版。中国国际收支的1.0版发生于1994年之前,主要特点是外汇短缺。2.0版存在于1994年至2013年,主要特点是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3.0版指的是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之后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管涛详细讲解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中国国际收支3.0版的关系。他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拉动,减轻对出口的依赖,促进经常项目收支趋于基本平衡;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多元,依靠创新驱动,有助于减轻对价格竞争力的依赖;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有助于拓宽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渠道,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央行减少外汇市场的常态干预,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

  管涛指出,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3.0版转型初见成效:国际收支形成“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结构,经常项目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积累放缓。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波动加剧:国际收支延续“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格局,但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下降。

  管涛认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于中国是一种合意的国际收支结构。原因存在于三方面:第一,随着汇率形成越来越市场化,央行逐步退出外汇市场的常态干预,必然是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越多。第二,当经常项目收支与资本项目收支成为一种镜像关系后,资本流出不等于本币汇率贬值。第三,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资本账户双向开放,一方面将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偏好特征,另一方面将改善全球资产荒状况。

  第五届国际金融会议由中国经济网和韩国综合媒体集团EDAILY联合主办,来自中韩两国金融和政商领域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出席了会议。中国经济网是韩国EDAILY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已经连续两次成功合作举办了第三和第四届国际金融会议。

(责任编辑:林秀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