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工智能创围棋界神话 设备“智能化”将成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03月17日 1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3月17日讯 3月15日下午,世界瞩目的围棋“人机大战”终于迎来了收官战。在这让人揪心的5场比赛中,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 Go 四胜世界围棋冠军九段高手李世石,书写了人工智能史上的辉煌成就,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虽然李世石最终1:4大比分落败,但他在经历了前3场比赛的失利后,在第4场比赛中赢得一场胜局,总归也不失人类尊严。

  

  别震惊,智能设备并不是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据悉,本次围棋角逐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人类最复杂的博弈游戏中挑战最高级别的人类选手,并获得了难以置信的压倒性胜利。曾经只有在科幻大片中才有的情节,如今真的在现实生活中上演,难怪有不少人对这一科技突破深表担忧。实际上,有“大脑”的机器如今很常见,这些丰富的智能化设备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除了常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打印机也在近些年开始盛行智能化,大大小小的打印机生产商都纷纷力推智能打印机的概念。一时间,支持无线直连、云打印、NFC打印等统称“智能”功能的打印机普遍开花,但这也仅仅是未来智能文印的“冰山一角”。在前不久的三星中国论坛中大放异彩的三星A3智能数码复合机MX7系列的出现,让智能文印不再只是“表面功夫”,它已经超出我们对打印机的传统认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提高办公效率。

  

  三星SMART UX中心:MX7系列的智能“大脑”

  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 Go拥有1200多个处理器,其技术架构采用的是模仿人类大脑神经模式,而它做出的所有操作或者想法都需凭借一块显示器(“人机大战”中使用了三星显示器E360)来进行呈现。而三星智能数码复合机MX7系列的运作原理和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 Go的呈现形式非常的相似。三星智能数码复合机MX7系列搭载了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三星Smart UX2.0(智能用户体验中心),这就是它真正智慧的“大脑”,用户通过其配备的10.1英寸的加强型Android显示屏可以直接在打印机上进行文档的预览、编辑和传输。

  同时,三星MX7系列出色的兼容性可支持多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就能进行打印操作,也能直接通过打印机的QQ、电子邮件等给他人传送扫描文件,中间过程无需电脑,能使工作变的更加简便快捷。另外,这款产品还是市面上唯一搭载了四核CPU的A3数码复合机,专为繁忙工作环境而设计,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响应速度使它的图像扫描速度可达每分钟240幅双面,远远超出一般行业的速度要求。

  

  支持个性化定制,保障文印安全性

  三星智能数码复合机MX7系列还拥有丰富的内置应用,用户在使用时会觉得如同使用平板电脑一样简单方便,其良好的可扩展性方便用户在三星APP商店下载更多实用功能和解决方案,以扩展更多功能和使用场景。再加上三星Smart UX SDK接口技术的开放,用户还能对软件功能自由进行扩展,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也能让多个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自定义个性化导航界面,只要通过打印机的NFC功能进行身份验证就能轻松打开自己的专属界面。

  三星MX7系列还具备同时连接内网与外网的双网卡、NFC组件、无线直连打印以及配置克隆功能,填补了打印设备与移动设备间的鸿沟,从而实现随时随地、高效便捷的移动办公。此外,三星MX7系列在智能安全性方面也有所突破,可以只让被授权人员使用设备进行打印,让机密文件的保密性得到充分优化,从而保证了文书打印的安全。

  近两天,Alpha Go的出色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但是大家也无需多分忧虑,因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一条必然的道路,在打印机领域亦是如此。智能化技术的进步为我们身边看似普通的打印机缔造了更多人性化优势,让工作变得更加方便自如。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